近来美军密集军演为哪般?
发布日期:2025-07-21 09:25 点击次数:143
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的灯光下,王毅外长面对东盟各国外长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当别人的马前卒,最后就会成为牺牲品。”这句警示直指某个“同大家格格不入”的国家。当这句话通过电波传遍世界,历史深处传来沉重的回响——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亲手将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希特勒,那个曾为西方冲锋陷阵的国家,一夜间沦为待宰羔羊。
钢雨压境:300架战机的威慑叙事
7月的西太平洋上空战鹰密布。美国空军启动代号“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300架战机从25个地点向西太集结,规模打破冷战以来纪录。与此同时,“护身军刀”演习联动19国、3.5万兵力,从印度洋圣诞岛延展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五角大楼为此豪掷5.326亿美元,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更直言演习是为应对“大规模中美冲突”预演。
这种密集军演本质是“炮舰外交”的现代变种。演习命名“重返太平洋”刻意呼应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重返德国”战略,其威慑意图不言而喻。然而与昔日不同的是,今日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已迫使美军从“前沿威慑”转向“分布式部署”——战机不再集中于关岛、冲绳等传统基地,而是分散至菲律宾、澳大利亚等25个站点,如同把鸡蛋塞进更多篮子。
焦虑之源:导弹射程下的生存困境
美军战略转型的背后,是解放军火力覆盖的现实压力。关岛已处于东风-26导弹射程内,而鹰击-21反舰导弹更能在1000公里外锁定航母。五角大楼兵推显示,美军舰载机1000公里作战半径根本无法威胁中国海岸线。昔日固若金汤的第一岛链,如今已成“钢铁棺材阵”。
“敏捷战斗部署”概念由此诞生——让战机在公路、偏远小岛起降,试图躲避导弹打击。但此战术暴露致命软肋:二战老机场改建缓慢,分散基地后勤保障艰难,而整个西太战区都在解放军火箭军火力伞之下。美军看似创新的“分布式杀伤”,实则是被导弹逼出的逃亡术。
技术悖论:军演狂欢下的战力裂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军一面演练高端战争,一面在基础战术层面漏洞百出:
无人机困局:俄乌战场已证明FPV无人机是装甲部队噩梦,而美军2025年坦克反无人机手册竟要求车长“探身挥手示警”,再用单价3000美元的霰弹攻击500美元无人机。当俄军实施“双机协同灌顶战术”时,美军坦克仍在表演“战场行为艺术”。
装备断层:4月,美军寄予厚望的HALO高超音速导弹因超支下马,而中国鹰击-21已列装部队。五角大楼工程师私下承认:技术差距需五年追赶,国会却无此耐心。
联盟水分:19国联军看似声势浩大,但英德等国多为象征性参与。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刚在南海被中国双航母逼退,转头又加入“护身军刀”凑数。这种“纸面联盟”在实战中恐难堪大任。
霸权黄昏:军演政治学的破产
耐人寻味的是,军演与外交呈现精神分裂态势:7月7日美军黄岩岛挑衅遭中国海空军强硬反制后,美国防长随即向中方释放缓和信号。这种“秀肌肉”与“求对话”的轮替,折射出美国战略界对华博弈的深层迷茫。
更深层的悖论在于:当中国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深化与东盟合作时,美国却将地区安全简化为军事对抗。西太各国清楚,19国军演再壮观,也不及中国-东盟年贸易额7万亿元的真实纽带。正如退役越军教官的醒悟:“东盟不愿成为地缘博弈的祭品”。
圣诞岛演习场的硝烟里,美军F-35飞行员俯瞰着碧蓝海面。他或许不知,此刻五角大楼正仓促颁布新无人机政策,要求“为部队配备数千架无人机”以追赶中俄;更不知自家坦克部队仍在使用“挥手预警”的荒诞战术。这种技术追赶的焦灼与战术思维的滞后,构成美国霸权黄昏的独特图景。
王毅外长的箴言如海风掠过珊瑚礁:“亚太是合作发展的高地,不是地缘博弈的棋局。”当“护身军刀”演习的炮声在8月4日沉寂,真正留在太平洋记忆中的,不会是300架战机的轰鸣,而是地区国家集体选择的命运——放下枪炮,满载鱼获,航向共同繁荣的港湾。毕竟钢雨洗刷的焦土上,从不会生长出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