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俄罗斯飞机为何大面积被进口替代?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发布日期:2025-08-02 09:17    点击次数:191

6月初,俄罗斯的一架老旧安-24运输机突然在国内一座支线机场坠毁,这一下让不少人惊讶,原来60年代落地的安-24到今天还在俄罗斯民航线上服役。实际上,俄罗斯在客运和运输领域里靠着这些超龄飞机硬撑的局面,背后还有一连串更大的隐忧。

这架安-24其实是一款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紧急立项的产物,由安东诺夫设计局仓促推出,当时苏联航工业刚起步,各方面还很薄弱。中国也曾在1970年一口气买了40架安-24,接着在1971年春全数接收完毕,其中32架交给民航,6架调入空军。可惜,安-24在中国的使用体验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直到1996年最后一架退役,这款飞机已先后经历7起事故,事故率在国内民航里数一数二。除了自身操作难、设计有短板,还有适应环境能力差的问题。安-24理论最大载客44人,国内从未超过35人,每飞一次就是一次赔本买卖。

后来中国自研仿制的运-7,受影响也很大,市场反响平淡,一直没有“出圈”。甚至后来国产舰载预警机选型时,明明安-24平台看着合适,却直接被跳过,可见口碑影响之深。反观俄罗斯,至今还得勉强将安-24和类似老机型推上天。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俄制客机撑不起市场。俄乌冲突前,俄罗斯在用的客机里,1100多架里有730多架全靠进口的波音、空客等西方机型,每年承担95%以上的旅客运输,俄自家那300来架国产机只能跑支线,载客少,占比很低。

为了摆脱被西方“卡脖子”的尴尬,2022年俄罗斯下决心投4000亿卢布,计划一次性订购1036架国产客机。其中伊尔-96是远程主力,SSJ做支线,MS-21顶中短途干线,用来对标波音空客。官方宣传时常喊着“已经组装几架”、“还在造几架”,但到现在为止,这三种新客机都没真正投入大规模客运。最大难题还不止外形,而是几乎所有高端零配件原先都靠进口,遭遇西方制裁以后,临时用俄产部件替换,航空公司一百个不放心,业内也一致认为短期内难有突破。

这些民用飞机难题很快传导到军用领域。现在俄军运输机队基本只剩下伊尔-76-90A算是最新的,别的老型号早就跟不上现代化需要。曾被寄予厚望、准备替代安-26的伊尔-112V,虽然用尽浑身解数研发,但首飞后表现极差,目前已经被下令返工,无限期延后。可以说,俄罗斯在民航和军用运输领域真的步履维艰。

很多人发现,在同一时期,国内C919、运-20等新型装备顺利完成首飞并逐步服役,中国航空工业在同步奋起。从“买飞机”到“造飞机”,背后其实就是现代复杂制造业积累的较量。俄罗斯想要靠国产客机东山再起,说实话,光靠一腔孤勇远远不够。

当一架60年前的老飞机还要重新上场硬撑门面,其实就是大国航空工业断代的无奈写照。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到这一幕,更该懂得平时技术积淀和自主创新有多重要。未来,也许真有那么一天,中国客机和运输机会在广阔的俄罗斯天空上翱翔,而那一刻,正是种子变成参天大树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