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乌军8个月无增援,红军城面临失守?特朗普启动10天倒计时,俄无惧威胁

发布日期:2025-08-09 23:20    点击次数:130

据报道,当地时间7月29日,特朗普宣称,给俄#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罗斯10天时间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将面临新制裁。而近期俄乌战场态势胶着且激烈,一枚导弹的袭击就造成了近200人的伤亡悲剧,这让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引人关注。

特朗普此前曾要求俄乌30天内停战,之后又将期限延长至50天,如今却骤然缩短到10天。短短时间内,期限多次变动,令人不禁揣测其背后的真实目的。

有观点认为,特朗普此举意在展现其对俄乌冲突的掌控力。一直以来,特朗普声称能迅速解决俄乌问题,设定期限可以凸显他在推动和平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调整时间限制,试图向国内选民以及国际社会表明,他在积极作为,努力促成停火,以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为明年的中期选举争取有利局面。

特朗普(资料图)

从经济层面看,特朗普威胁对俄罗斯加征关税,甚至提出对与俄合作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这一经济手段旨在从经济上对俄罗斯施压,试图通过制裁影响俄罗斯的战争投入能力,进而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让步。毕竟,美国以往在国际事务中,经常运用经济制裁大棒,试图达成自身政治目的。

还有一种看法是,特朗普的这一做法或许是在呼应国内支持对俄强硬的选民以及国会鹰派议员。美国国内政治势力对俄乌冲突态度不一,部分势力主张对俄采取更强硬立场,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可能是对这部分势力的回应,以稳固自身在国内的政治支持基础。

在特朗普下达“10天倒计时”的同时,俄乌战场的局势愈发激烈,尤其是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城,已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泽连斯基(资料图)

红军城,乌克兰称其为波克罗夫斯克。此地在俄乌冲突升级前,人口约6.1万,是乌克兰煤炭工业中心,多条铁路和公路在此交汇,更是乌军重要的后勤枢纽。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后勤补给将遭受重创,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顿巴斯防线陷入危机。

目前,从俄方发布的消息来看,俄军已经控制了红军城外围的新乌克兰卡、别利戈伊卡等据点,成功切断了乌军的多条补给线,并且正从南北两翼对红军城形成合围之势。俄罗斯国防部30日称,俄军“中部”集群部队的无人机操作员在红军城方向使用 “海鹰-10”无人机,引导俄军火炮对乌军发起打击。31日,俄军又使用无人机打击了红军城附近的乌军防御阵地。

反观乌军,处境艰难。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30日称,截至当天22时,当天前线地区共发生159次战斗。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俄军数十次试图突破乌军在多个定居点的防线。乌军“霍尔季察”作战集团发言人特列古博夫称,波克罗夫斯克目前并未被包围,但从实际战场态势看,乌军压力巨大。更糟糕的是,据报道,乌军旅长透露,他的部队已连续八个月未获得任何兵员补充,前线步兵常常以两人小队对抗俄军十多人的突击组。

此外,俄军的炮火封锁让乌军通往东部前线的补给线近乎瘫痪。乌军只能依赖渔网和无人机来维持补给,他们在主干道铺设渔网,士兵们像穿越雷区般从网眼间隙爬行,但俄军利用加装钩爪的无人机扯破渔网,再引导炮火覆盖暴露的补给车队。无奈之下,乌军不得不依赖改装无人机向战壕投送物资,甚至迫击炮组需要徒步数小时转移阵地。

面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以及可能的制裁威胁,俄罗斯方面态度强硬,毫不畏惧。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已经注意到特朗普的表态,俄罗斯将继续推进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同时致力于通过和平进程解决冲突,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俄罗斯长期处于美西方制裁之下,经济也在诸多限制中运转,对于新的制裁威胁,俄方已产生一定“免疫力”。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此前在社交平台上写道,特朗普在和俄罗斯玩“最后通牒”的游戏,不管是50天还是10天,每一次新的最后通牒都是一种威胁,是迈向战争的一步。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也强调,用施压和最后通牒的语言与俄罗斯对话毫无用处且会适得其反。

佩斯科夫(资料图)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已“公投入宪”,在法律层面这些领土属于俄罗斯。只要乌军仍在攻击这些地区,俄军就有义务继续“特别军事行动”,否则不仅违宪,还会引发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弹。而且,俄罗斯社会已全面转向战时体制,战争经济支撑着就业,军工复合体成为GDP的重要支柱,社会舆论也与“卫国战争叙事”紧密相连。

特朗普期望在10天内看到俄乌达成和平协议,从目前局势来看,这一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

对乌克兰而言,即使红军城失守,泽连斯基政府也难以接受领土被吞并的结果,仍会坚持“全面反攻”。因为任何妥协在乌克兰国内都可能被视为“政治自杀”,泽连斯基此前为了向美西方展示反攻决心,采取了一系列极端举措,如乌防长宣布弹道导弹研发接近完成,未来可直接打击俄本土;乌克兰宣布对95个“支持俄罗斯军工”的实体实施制裁,其中53家是中国企业,却拿不出实质性证据。这些行为更多是向西方讨要援助的筹码,但实际效果不佳,乌克兰的“反攻”口号已逐渐沦为国际社会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