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村村响 筑牢防灾减灾安全网——云南元谋老城乡创新基层防灾治理观察
发布日期:2025-08-23 09:11 点击次数:110
日报快讯(通讯员;蒋绍龙)群山叠嶂间,元谋县老城乡的清晨总被穿透薄雾的广播声唤醒。"今日累计雨量突破50毫米,滑坡风险等级升至橙色,河坝街、上那蚌等村组请加强巡查......"应急广播中传出的预警信息,沿着132个村民小组的325只高音喇叭,在纵横36公里的河谷坝区织就一张无形守护网。
山区里的"云端哨兵"作为典型山区半山区坝区结合型乡镇,老城乡的防灾之困曾经格外鲜明。18平方公里的活动性滑坡体、雨季单小时超80毫米的强降雨,使得1.2万常住人口长期面临"预警看得见、信息收不全"的痛点。2021年建成的应急广播系统,终结了"铜锣传讯"的应急模式。
"夏夜听到广播预警,全家立即收拾身份证件往高处跑。"河坝街村民白翠仙回忆去年暴雨时的场景。这套整合气象、地质数据的智能系统,能在10分钟内完成全乡信息覆盖,较传统方式提速8倍。应急广播站配备的太阳能双电路保障模块,确保断电时仍可维持72小时播报。
建在群众心坎上的安全屏障,在巡检员李国富的工具包里,除常规检修设备外,永远放着一本方言对照手册。"'泥石流'要译作'山龙翻身','避险转移'说成'跟着红旗走'。"这套接地气的传播策略,让防灾知识真正"声"入人心。
乡政府构建起"3+7"内容矩阵:每日早中晚3次日常播报涵盖48类民生政策,7项应急专题课程从地质灾害预判到伤员急救步步分解。三年来,通过广播学会使用救生绳的村民达3700余人次,防汛明白卡发放准确率提升至98%。
"最后一公里"的科技突围,在海拔落差超千米的上那蚌村,应急广播攻克了地理屏障。当巡逻人员通过4G手持终端触发警报,距乡政府45公里的滑坡监测点可在5秒内激活预警广播。这种"人防+技防"的融合模式,在今年主汛期成功预警泥石流7次,引导230户群众安全转移。
硬件建设与软性服务同步推进。全乡组建起由挂村干部职工、村民组长构成的152人维保队伍,季度巡检实现132个村组全覆盖。近半年设备故障率始终控制在0.3%以下,真正实现"喇叭不哑、预警不断"。
制度创新织密防护网,老城乡创新建立"平急结合"运维机制:非汛期广播站变身"田间课堂",播放农技知识时同步检修电路设备;灾害多发期则启动"三级叫应"模式,重要预警由包村干部、村组长、网格员接力确认。
这套机制在2023年经受住考验。7·25特大暴雨中,应急广播提前3小时发布转移指令,配合21支党员突击队的入户巡查,全乡未出现人员伤亡。正如老城村委会河坝街村民小组老党员李荣所言:"小喇叭传递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连接的是千万群众的安全感。"
当夕阳为哀牢山脉镀上金边,老城乡的广播声依旧在山谷回响。从"村村响"到"人人会响",从"单一预警"到"立体防控",这条用科技与制度浇筑的声波防线,正谱写着新时代基层防灾治理的生动实践。随着"建管用"长效机制的持续完善,这片土地上跃动的电波,必将为乡村振兴奏响更铿锵的安全乐章,撰稿人;蒋绍龙。
上一篇:新华区小区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