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海面上那条“白裤衩”,到底暴露了什么问题?
发布日期:2025-10-07 15:30 点击次数:50
黄岩岛海面上那条“白裤衩”,到底暴露了什么问题?
大海上一阵哗啦啦的水声,紧跟着一幕谁都没料到的画面——有人举着白色裤衩冲出来示意停手。别急,这可不是段子。时间点在9月16日相关画面公布之后,地点在黄岩岛附近海域,主角一边是中国海警的5201舰和21562号艇,另一边是菲律宾渔业水产局那批“卡贝洛拿督”级小巡逻艇,后台坐着菲海警两艘船,其中有条法国产的加布里埃拉·西朗号。整出这一趟,图啥、怎么干、结果咋样,咱今天掰扯清楚。
先把来龙去脉捋直。菲方这回走的是“艇海战术”:主力上了10艘30米级小艇,满载也就一百七十来吨,设计是澳大利亚公司出的,造船在本地,速度大约14节,真不算快。打法呢?分散突击,想着东一榔头西一棒,逼着中国海警忙不过来。没成想,速度顶不上去、吨位还偏轻,这一组合,真心吃亏。中国海警直接上组合拳:5201舰(718B型,满载2500吨)压阵,21562号艇(300多吨)贴身,一前一后就给拦了。
说到这儿,重点来了。菲方那条编号3014的小艇冲动了,直接对着我方21562号艇上头,玩了把“撞船”。不是临时起意,人家有备而来——艏部锚具做成了有点“撞角”的味道,这意思你懂的,想扎穿对方船体。不过话又说回来,海上这玩意儿真不是靠狠劲儿就能扛。吨位差摆那儿呢:21562看着不大,实际排水量三百多吨,对面才一百七十多,再加上14节那点速度,撞上也不过“蹭痒痒”。结果如何?给了我方水炮近距离“点名”机会。
画面里你能看出,水炮对准驾驶室和关键设备一通猛冲。这不是什么“表演赛”,是海上执法常用的低烈度强制手段,能把风险卡住,不往火线上推。这一打就是二十多分钟,具体说法是29分钟,菲艇上麻烦出齐了:驾驶室玻璃碎了,舱里进水,吊顶砸下来,电缆裸露,电路短路,甲板上的空调外机也淋成了废铁。最要命的,是动力舱主机还打了趔趄,修了半天才勉强复工。那会儿,船上人也急了,直接举白裤衩示意停手,掉头撤了。你说这画面,别管谁看了都得倒吸口凉气。
我琢磨一个事:海上执法的度,拿得稳不稳,这才是普通人最关心的点。你看,中方没有搞硬碰硬,没用会引发更大意外的方式,就是水炮、就是驱离,把界线拎得清清楚楚——一方面守住黄岩岛及邻近海域的管控,另一方面不把事态推到不可控。这种处理,既管用,也讲究边界。说句实在话,这种“硬中带软”的做法挺关键,海上嘛,风浪和情绪都不能顶在最前头。
再说回菲方的队形。你可能会问:后面那条加布里埃拉·西朗号咋不顶上?这船排水量两千多吨,跟我方5201舰是一个量级的,按常理有实力前出,帮自家小艇挡挡风。但实际你看到啥?它就在后面看着。这可不是我瞎猜,船的动向摆那儿了。那这说明啥?我觉得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风险评估算过账了,不想硬闯;要么就是渔业水产局主导这次行动,海警只是外围“打个卡”,两个部门想法不在一条线上。说白了,协同不顺,链路打结了。海上这种“你忙你的,我看我的”,一旦真出事,谁兜底?这问题不小。
有意思的是,菲方出港前显然做过“撞击预案”。你说这就挺魔幻的:小吨位慢船,硬给自己上了“拼刺刀”任务。这算盘吧,想用数量和分散路线搅局,结果被速度和吨位碾压,反倒给人抓了短板。换个角度看,有些战术从纸面到海面,差着老远。海况、吨位、速度、人员训练、装备维护……样样都得过关,光有气势,那是白搭。
咱再把时间线拉回到9月16日画面公布这天。中国海警把现场视频放出来了,菲方也晒了自家3014号受损照片,驾驶舱里那狼藉一地、设备暴露、水渍斑驳,挺扎眼的。对普通人来说,这些细节就像摆在桌上的证据,到底谁冲、谁拦、谁先动“硬手段”,心里就有数了。更重要的,大家会问:这样的对峙还会不会有下一次?会不会升级?这是关乎安全和稳定的大问题,不是看热闹。
说点更现实的。黄岩岛及附近海域,老生常谈,中方在这块有长期历史和法理依据的管辖权主张,态度一直没变。你可能会说,这些大词听多了耳朵起茧子。可在海上,宣示不是喊口号,是常态化在场、规范化执法。这回的处置就属于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场感。对岸想靠“艇海战术”打个擦边球,结果没闯进去一艘,结局就摆那儿了。
我还想多啰嗦两句,跟大家都相关。咱们长期都在互联网上看海上的这些对局,难免会情绪上头,想要“就该更硬一点”。可你想啊,海上不同于陆地,风险不是直线增长,是指数蹿。今天多拧一格,明天可能就失控了。那怎么把握?我看,像这次这样,该强的时候强,用专业、克制又不失力度的手段,把对方“送”出敏感区,这才是能走远的办法。你要说“软”,那29分钟水炮、驾驶舱喷碎,这力度不小;你要说“过火”,人没出事,也没把对抗拉成军事冲突,安全阀还在。两头都顾住了,这才是门槛高的活。
再把目光挪回菲方内部的那点门道。渔业水产局主动设计路线、做战术、安排小艇上冲,海警留在外围不硬顶,这背后可能是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也可能是对风险预估差异太大。你想啊,谁愿意把自家吨位更大的家底往前推,去接人家水炮的正面?这不现实。所以,有没有可能以后他们会继续搞这种“外包式冲突”?让轻型单位上前试探,背后重单位做“直播”?你说这事儿,像不像我们日常见的“甩锅链条”?既有影子,又很拧巴。
再说到那条白裤衩。这个画面为啥传播得快?很简单,强烈反差感。从“撞上去”到“举旗子求停手”,短时间里完成了态势翻转。它不单是个笑点,更是个“信号”:海上斗狠不管用,硬指标(吨位、速度、装备)和软能力(指挥、协同、法理)都跟不上,迟早要吃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见怪不怪,人生也是这道理:别拿短板去硬碰强项,摔疼了可不只是丢脸。
再补两句细节,给爱钻牛角尖的朋友。很多人问,水炮到底有多狠?你把它理解成“高压水墙”,不是玩具,更不是小区洒水车。近距离对驾驶室、电子设备打击,能让指挥瘫痪、仪表失灵,还容易造成临时失控。这类手段被广泛使用,一个核心逻辑:不造成人员直接伤害的前提下,快速打掉对方行动能力,逼你退场。简单粗暴,但有效。
这件事,我心里有两层感受。第一,人要敬畏边界。海上有边界,执法有边界,把握住尺度,才能把好事办好。第二,行动比口号更有说服力。你说一万句不如一次在场,该出手就出手,但记得把刹车装好。
写到这,留给你几个问题,咱评论区慢慢聊:
你觉得海上执法的“度”该怎么拿?这次的水炮驱离,是不是既稳又不失硬气?
菲律宾海警在后面观望,到底是战术选择还是部门掰扯?未来会不会继续用小艇打前阵的“试探法”?
所谓“艇海战术”,在南海这种大风大浪的场子里,还有没有戏?更换装备、提升协同,能不能改变结果?
关于黄岩岛及附近海域的管控,你更看重哪一点——强硬在场、风险可控,还是两者同时在线?
就说这么多。你怎么看?欢迎把想法甩过来,咱们一起把这事儿聊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