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万岁军三大主力师师长,为何仅杨大易1955年获授少将衔?
发布日期:2025-10-08 15:33 点击次数:174
在志愿军的万岁军中,为什么只有杨大易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的称号呢?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震惊全球。四个月后,战局逆转,北朝鲜军队连连败退。到了10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正式向中国求援。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进入朝鲜作战。第一批进入朝鲜的部队共有6个军,总人数约23万人。这些部队包括从第四野战军各兵团抽调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和第50军,以及来自华北野战军的第66军。
这六支军队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五次战役,从鸭绿江一直打到了韩国首都汉城,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中有一支军队表现非常出色,那就是第38军。他们在第二次战役中一战成名,得到了彭总的极高评价,被授予“万岁军”的美誉,成为中国陆军中的顶尖部队。
第38军来自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是四野的主力之一。它的前身是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最早成立的五个纵队之一的第一纵队,相当于第一军。后来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四野战军第38军,是四野的老大哥。
第38军以前有四个师,分别是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和第151师。在抗美援朝之前,第151师离开了第38军,归到了广西军区,负责那里的剿匪任务。
所以,第38军刚到朝鲜的时候,只有三个师,分别是第112师、113师和114师,加起来一共是4万4千5百人。
第112师师长杨大易,入朝时31岁,第113师师长江潮,入朝时33岁,第114师师长翟仲禹,入朝时也是31岁。而38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入朝时分别是37岁和33岁。那时候,第三十八军的主要指挥官都非常年轻,30多岁就开始指挥几万人作战。如果放在现在,30多岁的年纪通常都已经有了家庭负担,面临着所谓的“中年危机”,身心疲惫。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中,带领着更加年轻的战士们,打下了飞虎山阻击战、德川歼灭战、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和南汉江阻击战,多次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表彰,也让第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名。
这个部队有三个连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其中有两人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十四人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一万多名官兵立下了战功。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38军的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都被授予中将军衔。其中,刘西元是最年轻的中将,当时他只有38岁。
在抗美援朝期间,第38军的三个师长都立下了不少战功,非常出色。然而,只有112师的师长杨大易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而113师的师长江潮和114师的师长翟仲禹只获得了大校军衔。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这三个师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在首次战斗中,第112师在飞虎山上英勇奋战,仅凭335团一个团的力量,连续五天五夜阻挡了敌军两个师的攻势。面对美军和韩国军队数百门大炮和上千次的飞机轰炸,全团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敌人的猛烈攻击。335团先后击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多次进攻,共击毙、击伤和俘虏敌军1800多人,自身也有700多人伤亡。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士兵们甚至啃石头充饥,但他们坚守阵地,五天五夜不让敌人前进一步,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随后,他们又主动设下陷阱,诱敌深入,将美军和韩国军队引入志愿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为第二次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飞虎山阻击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第335团的英勇奋战,才为第二次战役的准备和彭总的兵力调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次战役中,一位英勇的猛将——335团的团长范天恩脱颖而出。他也是唯一一个被日本人记载在《朝鲜战争名人录》中的团级指挥员。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范天恩指挥第335团在第二次战役里坚守松骨峰。他们面对数万美军的南逃,顽强抵抗。一个连的战士浴血奋战,最终只剩下七名重伤员。335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大部队赢得了时间,最终完成了对敌军的最后攻击。
在第四次战役里,第38军的112师参加了汉江南边的一场艰苦战斗。当汉江的冰融化后,其他部队撤到了北岸,而第38军的112师仍然坚守在南岸。随着力量越来越弱,加上没有支援和补给,他们差点全军覆没。
为了不辜负“万岁军”的称号,他们必须坚守阵地。经过两天两夜的顽强抵抗,终于成功消灭了美军两个营的兵力。
1983年,第112师成为我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
第113师在短短十四个小时内行军超过七十公里,创造了世界步兵行军史上的奇迹,至今无人能破。在这次行动中,113师成功地插入三所里和龙源里,堵住了美军的南北逃窜路线,为第二次战役的大胜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113师赢得了“飞虎师”的美誉,师长江潮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翟仲禹老师长带领114师参与了一、二、三、四次战役以及1952年的阵地防御作战。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成功夺取了沙坪的敌方炮兵阵地,攻克了德州,奇袭了嘎日岭,合围了凤鸣里,突破了三八线,在汉江两岸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成功反击了394.8高地,这些战斗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期间,翟仲禹老师长最突出的战绩是奇袭嘎日岭,这一战共歼灭了数千名土耳其旅的士兵。
在论战功上,大家都表现得不错,共同为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然而,从参加革命战争的经历来看,三个人之间的差距就比较明显了。
杨大易是112师的师长,他在1933年时只有14岁就加入了红军,第二年就成为了共产党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通讯员、班长、排长和连指导员等职务。他参与过长征、川陕地区的六路围攻作战,以及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激烈战斗。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抗大二大队二中队的指导员,后来又成为了山东军区特务团的政治处主任兼总支书记。他还担任过滨海军区独立第五团的团长和政委,参与了沂蒙山区的反“合围”作战和山东的大反攻行动。
杨大易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斗。1948年,他担任副师长,到了1949年8月,升任124师师长。
他带领部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几乎横扫了半个中国。他参与了三下江南、三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西战役等重要战斗。
在攻打天津时,率部大胆穿插突击,分割包围国民党军,所部334团2营6连活捉了天津警备区司令长官陈长捷。
在渡江战役里,一位指挥官带领335团3连的战士们,用7只小船悄悄过了长江,成功占领了南岸十多里的江边地区。
113师的师长江潮和114师的师长翟仲禹有段重要的经历缺失,那就是他们都没有参与过土地革命战争。两人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才加入八路军的。
江潮原本是东北军的一员,1940年初他秘密加入了地下党。后来,他的党员身份被暴露,于是他发动起义回到了八路军队伍中。这相当于他错过了红军时期的战争。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半时,解放战争已经打满了全场。虽然在抗美援朝中,江潮参与了三所里龙源里这样精彩的战例,立下了大功,但在资历上还是显得不足。
然而,抗美援朝之后,他的表现依然出色。他先是担任了三十八军的副军长,随后去了南京军事学院深造了三年。之后,他还担任过大军区的参谋长。因此,在1964年的军衔晋升中,他被提升为了少将。
翟仲禹参加了1941年的学生运动,后来以学生的身份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了八路军。他的角色类似于电视剧《亮剑》里的独立团政委赵刚,虽然入伍时间较晚,但晋升速度很快。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当上了团长,虽然在红军时期没有参与,但一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就一直在前线。虽然是从学生直接参军的,但他进步很快,抗日战争时已经是负责一个团的指挥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升到了负责一个师的职位。打仗时他从不退缩。
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三次过江南、四次攻打四平、1947年秋冬季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以及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滇南等重大战役,还参与了湘西的剿匪斗争。在天津战役中,翟仲禹带领340团成功抓获了两名敌军的军长。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祖国,并被选送到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进一步学习。回国后,他还曾担任过大军区副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从战绩来看,112师显得更为出色,特别是其中涌现出一位赫赫有名的猛将范天恩,他参与了三次著名的阻击战,名震全军。1955年,范天恩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又晋升为大校。
从资历来看,三个人的差距确实不小。杨大易是老红军,他的经历特别珍贵。当时,红军刚刚起步,面对强大的敌人天天都在打仗,参军的风险特别大,能活下来的人很少。长征结束时,红军二十多万人最后只剩下三万多。后来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能活到授衔的老红军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