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不是十大代表却当选中委?周总理一句话让所有质疑声消失

发布日期:2025-07-12 14:00    点击次数:202

一个人不是党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却能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在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这样的“奇事”真的发生了。当时正在新疆工作的李达,压根没有参加十大,却被选为中央委员。面对各种质疑声,周总理只用了一句轻飘飘的话就把所有人都说服了。

这件事背后,其实藏着周恩来几十年来识人用人的深层智慧。

从警卫员到将军,周总理的慧眼识珠

说起周总理的识人本事,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早在长征时期,他身边有个小警卫员叫丁振愈,刚来的时候连自己的姓都写不全。不过这小子脑子灵活,打仗也不含糊。

周总理没有因为他文化低就看不起他,反而天天教他认字写字。几个月下来,小伙子居然能给家里写信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看出了这个小警卫员身上的军事天赋。

1935年2月,部队准备过乌江,周总理直接对丁振愈说:“我看你很勇敢,去带兵打仗去吧。”就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警卫员,被周总理一眼看中,后来真的成了一名出色的指挥员。

这样的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用人才

建国前后那几年,周总理更是把识人用人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1949年,一大批民主人士来到北平,准备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怎么安排这些人,可是个大学问。

周总理和毛主席商量了好多次,就是要把每个人都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他经常说,要把知识分子放到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去。

1956年,他看到一份材料,说轻工业部五个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百分之十都被安排错了位置,用非所学。周总理当场就急了:“这是多么严重的损失啊!”

更让人佩服的是,周总理用人从来不分什么男女老少。龚澎就是个典型例子。

当年在重庆,周总理就发现龚澎这个女同志不简单。解放后,直接任命她为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1961年在日内瓦会议上,龚澎担任代表团发言人,把外国记者都震住了。要知道,那时候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让女性当新闻发言人呢。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

周总理用人还有个特点,就是用人不疑。第五次反围剿时,保卫部门收到一些材料,说红五军团和国民党有不正当联系。这可是要命的罪名。

不过周总理没有慌,他仔细分析后说:“这支部队一直很勇敢,立了不少战功,对这样的同志我们要完全相信。”

后来果然证明,这是敌人的反间计。那些差点被冤枉的同志知道真相后,感动得痛哭流涕。

李达的传奇人生

说到李达,这位老将军的经历那可真是够传奇的。1931年宁都起义时,他就跟着第26路军投奔了革命。这是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把蒋介石气得够呛。

起义后,李达被分配到红五军团当连长。别看职务不高,但这人的能力很快就显露出来了。1932年,他被调到湘赣苏区当参谋长,后来又当了红六军团参谋长。

最让人佩服的是1934年那次寻找贺龙的任务。红六军团奉命去湘西寻找失联的红二军团,路上部队走散了,李达硬是带着剩下的人继续找。最后真的在一个小镇找到了贺龙他们。

王震拉着李达的手激动地说:“李达啊,我们还以为找不到你了,没想到你真的把贺龙同志给找来了。”

初见周总理,印象深刻

李达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46年。那时候国共美三方在新乡谈判,李达跟着刘伯承去迎接周恩来。

被介绍给周总理后,李达心情特别激动。周总理看着他,高兴地说:“李达同志,你是宁都起义的,早就听说过你了。”

就这一句话,让李达心里暖得不行。从那以后,周总理对李达的关怀就从来没有断过。

建国后,李达继续给刘伯承当副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不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也没能幸免于难,因为贺龙的事情受了牵连。

关键时刻,还是周总理出手相救,任命他当国家体委副主任。后来蒙哥马利元帅来访问,李达还两次陪同。

周总理的深情关怀

李达晚年身体不好,得了好几种病。周总理知道后,立马安排最好的医院给他做手术,还要求准备好几个预案。

手术很成功,李达还没完全恢复就急着跟周总理谈工作的事。很快,他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天都没耽误就上任了。

1973年6月,李达受周恩来和叶剑英委托去新疆工作。就在新疆工作期间,他被提名为十大中央委员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

一句话化解所有质疑

问题来了,李达人在新疆,根本没参加十大,怎么能当选中央委员呢?

有人直接问周总理这个问题。周总理轻松地回答:“特殊情况,工作需要嘛。我们党过去许多次代表大会上,不都有缺席当选的先例嘛。”

就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质疑声都消失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也体现了党对李达这样老革命的信任和重用。

历史的深层智慧

回头看这件事,其实体现了周总理识人用人的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看人看长远。李达从宁都起义开始,几十年来一直忠心耿耿,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第二,用人看能力。李达33年的参谋工作经历,和各级高级将领共事都受到好评,说明他确实有真本事。

第三,关键时刻敢担当。在那个特殊年代,能够力排众议重用李达,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

时代的选择与考验

说到底,那个年代需要的就是像李达这样经验丰富、忠诚可靠的老同志。他们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考验,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都是新中国建设急需的宝贵财富。

周总理的这次人事安排,看似违背了常规,实际上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这正是那一代领导人的高明之处。

深远的历史影响

李达当选中央委员这件事,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它反映出来的用人理念却影响深远。

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为后来的干部选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时候,经验和能力比形式更重要,实际需要比条条框框更迫切。

当今的现实意义

放到今天来看,周总理的这种识人用人智慧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要遵循程序规范,也要考虑实际需要;既要看当前表现,也要看历史贡献;既要重视群众基础,也要看工作能力。

说白了,用人就是要用对的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结语思考

周总理识人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人深受启发。从小警卫员丁振愈到外交部女司长龚澎,从地质学家李四光到参谋长李达,这些人都在周总理的慧眼识珠下发光发热,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证明,周总理的眼光是准确的,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李达不是十大代表却当选中央委员这件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你觉得周总理的识人用人智慧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启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