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重大利好!士兰微携手厦门市政府及合作方增资51亿,总投资200亿打造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产线,年产54万片助力突破技术瓶颈

发布日期:2025-10-27 04:51    点击次数:98

厦门出手51亿!士兰微砸200亿造芯,12英寸产线曝光,年产54万片能否破"卡脖子"困局?

下午4点43分,士兰微官方公告扔出重磅消息。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正携手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厦门新翼科技实业,计划向子公司厦门士兰集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增资51亿元。这笔资金将直接注入《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项目线合作协议》的签署现场,成为项目启动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项目规划总投资达到200亿人民币。这笔资金的规模,相当于30个大型主题乐园的建设成本,或者10条高速公路的总造价。

项目完成后,士兰集华微电子将形成年产54万片12英寸芯片的生产能力。54万片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有1500片芯片从生产线上下线,叠起来的高度能达到30层楼。

士兰微公告中明确提到,这一合作是在特朗普政府持续技术限制的背景下推进的。此前,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在芯片进口、设备采购等环节遭遇阻力,部分生产线因关键部件断供被迫减产。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作为投资方之一,其背后是厦门市政府的产业扶持基金。这类政府背景的投资平台,通常会选择技术壁垒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进行布局,士兰微的12英寸产线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核心项目。

士兰微的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主要负责功率半导体、MEMS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此次增资的士兰集华微电子,则是士兰微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载体,此前已建成8英寸芯片生产线,此次12英寸产线将实现技术代际升级。

12英寸芯片生产线指的是晶圆直径为300毫米的制造产线。与8英寸产线相比,12英寸晶圆每片可切割的芯片数量增加约1.8倍,单位芯片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这就像用更大的披萨饼切割小块,不仅数量更多,边缘浪费也更少。

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5G通信等领域。这类芯片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期以来被德州仪器、ADI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内自给率不足20%。

合作协议中明确,四方将共同负责项目的资金筹措、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和技术导入。其中,厦门新翼科技实业的加入,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引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未来可能在封装测试、材料供应等环节形成协同。

士兰微在公告中强调,此次增资不涉及股权结构调整,公司仍保持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这种操作模式既能引入外部资金分担风险,又能避免核心技术和管理权的稀释。

项目的建设周期预计为24个月,首台核心设备计划于2024年第三季度进场安装。目前,士兰集华微电子已在厦门海沧集成电路产业园预留土地,该园区内已聚集了中芯国际、通富微电等芯片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的采购将是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12英寸产线所需的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单台价格往往超过千万美元,部分精密设备交货周期长达18个月。

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流程包括晶圆制造、掩膜制作、光刻、掺杂、薄膜沉积、封装测试等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严格的环境控制,生产车间的洁净度要求达到Class 1级,即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0.5微米的尘埃不超过1颗,比医院手术室洁净度高出100倍。

士兰微此前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已实现突破,其IGBT芯片已进入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供应链。此次12英寸产线投产后,有望将技术优势延伸至模拟芯片领域,形成"功率+模拟"双轮驱动的产品矩阵。

厦门市政府近年来在半导体产业的投入持续加大,除士兰微外,还引进了联电、台积电等晶圆制造项目,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与上海张江、合肥新站等半导体产业基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此次200亿投资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的具体比例尚未公布。但根据国内同类项目经验,政府产业基金通常会承担30%-40%的出资,剩余部分通过市场化融资解决。

芯片制造行业存在"逆摩尔定律"现象,即产线建设成本每4年翻一番,工艺研发投入每年增长20%。这使得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先进制程的投资风险,抱团发展成为行业趋势。

士兰微股票在公告发布后,盘后交易中出现异动,部分券商将其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较当前股价存在30%以上上涨空间。但需注意的是,股价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项目投产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其中技术岗位占比超过60%。这些岗位包括工艺工程师、设备技术员、质量检测员等,大部分要求微电子、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合作四方约定,项目达产后将优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特别是新能源和工业控制领域的芯片供应。这一举措被看作是响应国家"双循环"战略,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的具体实践。

士兰集华微电子目前的8英寸产线产能利用率已达95%以上,产品供不应求。12英寸产线的建设,被视为缓解产能瓶颈、提升产品结构的必然选择,就像餐馆在客流饱和后扩建新的就餐区。

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高纯度水资源,12英寸产线每天用水量相当于3000户家庭的日用水量。为此,士兰微在项目规划中特别设计了水循环处理系统,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可达85%以上。

此次合作中的技术导入环节,将由士兰微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共同完成。据透露,项目团队已与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建立合作,重点攻关模拟芯片设计工具和制造工艺难题。

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国内半导体产业迎来政策红利期。"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28纳米及以上先进工艺芯片国产化率超过70%,士兰微的12英寸产线项目正是这一规划的具体落地。

项目的环评报告显示,生产线将采用最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标准的1/3以下。这意味着在提升芯片产能的同时,环境负荷将实现"增产不增污"。

士兰微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DM模式企业,拥有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模式与Fabless模式(只设计不制造)相比,更能掌控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但前期投资规模也更大,对资金实力要求更高。

此次增资的51亿元资金,将优先用于土地平整和厂房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约200亩,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主要建设洁净车间、动力站、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

模拟芯片的性能参数包括精度、功耗、噪声水平等,这些指标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工艺积累。士兰微从2001年进入芯片制造领域,至今已有20年技术沉淀,其8英寸产线良率已提升至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作协议中特别注明,项目设备采购将优先选择国产设备,比例不低于60%。这一要求直接利好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为其提供了宝贵的量产验证机会。

士兰微在公告中未披露项目的具体财务预测,但行业分析师测算,12英寸产线达产后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80亿元,净利润率预计在15%-20%之间,将显著增厚公司业绩。

芯片制造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一条12英寸产线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70%以上。其中,光刻机作为核心设备,单台价格超过1亿美元,且需要提前2年预定,交货周期极长。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近年来动作频频,除士兰微外,还投资了三安光电、通富微电等企业,形成覆盖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测试的投资组合。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助于分散单一项目的投资风险。

士兰微的产品结构中,功率半导体占比超过60%,主要应用于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12英寸产线投产后,公司将把产品线延伸至汽车级和工业级模拟芯片,打开高端市场空间。

项目建设期间,士兰微将面临资金压力和技术挑战的双重考验。一方面,200亿总投资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端模拟芯片制造工艺的优化需要时间,良率提升曲线可能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