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61岁男子想二婚,亲家母:除非你答应我5个条件,我就嫁给你

发布日期:2025-08-18 08:34    点击次数:64

声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建国今年61岁,自从三年前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冷冷清清。

儿子王小军去年结婚,新娘子是个好姑娘,亲家母李淑华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

起初两家只是普通的亲家关系,可随着接触的增多,王建国发现自己对这位58岁的亲家母产生了别样的情感。

昨天晚上,王建国终于鼓起勇气向李淑华表白,没想到她的回答让他既惊喜又忐忑...

王建国是个实在人,在铁路局工作了一辈子,三年前退休。老伴走得突然,心脏病发作,连句话都没来得及留下。

那段时间,王建国整个人都垮了。

每天对着空荡荡的房子,连做饭都提不起劲儿。要不是儿子王小军天天往家跑,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爸,您不能这样下去。"王小军看着日渐消瘦的父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妈要是在天有灵,看到您这样,她也不会安心的。"

王建国知道儿子说得对,可是心里那个空洞,怎么也填不满。

和老伴结婚三十五年,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突然间就剩下他一个人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坐在老伴生前常坐的沙发上,看着她的照片发呆。

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

王小军要结婚了,女朋友叫刘小芳,是个温柔贤惠的姑娘。

"爸,我带小芳和她妈妈来家里坐坐,您见见面。"王小军提前打电话通知。

王建国难得收拾了一下自己,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门铃响起的时候,他的心情有些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见儿媳妇的母亲,不能给儿子丢脸。

开门的瞬间,王建国愣住了。

站在门外的女人看起来五十多岁,身材匀称,穿着朴素但很干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温和中带着一丝坚毅。

"王大哥,我是小芳的妈妈,李淑华。"女人主动伸出手,声音清脆悦耳。

"李,李大姐,快请进,快请进。"王建国有些结巴,赶紧让开身子。

那天下午,两家人坐在一起聊天。

王建国发现李淑华是个很好相处的人。她不像有些女人那样叽叽喳喳,说话总是恰到好处,既不冷淡也不过分热情。

"王大哥,听小军说您在铁路局工作?"李淑华端着茶杯询问。

"是啊,干了三十多年,去年刚退休。"王建国难得地多说了几句话。"李大姐您呢?"

"我在纺织厂工作,也是去年退休的。"李淑华微笑着回答,"现在闲在家里,有时候帮女儿看看店。"

原来李淑华的女儿刘小芳开了一家小服装店,生意还不错。

"小芳这孩子从小就有生意头脑,我这个当妈的跟着沾光。"李淑华提起女儿,眼中满是骄傲。

"小军能娶到小芳,是他的福气。"王建国真心实意地说。

两个孩子在一旁甜蜜地依偎着,看得两位家长都很欣慰。

聊天中,王建国了解到李淑华的情况。

她的丈夫五年前因为肺癌去世,这些年一直是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刘小芳懂事,学习成绩好,大学毕业后没让妈妈操太多心。

"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吧?"王建国有些感同身受。

"还好,孩子争气。"李淑华的语气很平静,但王建国听出了其中的不易。

一个女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还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那天离开的时候,李淑华客气地邀请:"王大哥,有空到我家坐坐。"

"好,好的。"王建国点头答应,心中莫名地有些期待。

接下来的几个月,两家因为孩子们的婚事经常见面。

商量婚礼的细节,准备彩礼和嫁妆,选择酒店,每一件事都需要双方家长沟通。

王建国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这些见面的机会。

李淑华总是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考虑得很周到。她会记住王建国的饮食习惯,知道他不喜欢太甜的点心,会特意准备清淡一些的茶水。

"王大哥,您血压有些高,少吃点咸的。"李淑华关心地提醒。

"您怎么知道我血压高?"王建国有些惊讶。

"小军提过,说您平时不太注意饮食。"李淑华温和地解释,"我丈夫生前也有高血压,所以比较关注这方面。"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让王建国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自从老伴去世后,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他的身体了。儿子虽然孝顺,但毕竟是男孩子,不会注意这些细节。

婚礼前一个月,王建国主动提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

"不用麻烦王大哥,我自己能搞定。"李淑华客气地拒绝。

"别客气,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了。"王建国坚持要帮忙。

那天下午,王建国到李淑华家里帮忙包装喜糖。

李淑华的家收拾得很干净,虽然不大,但温馨舒适。客厅里摆着一些绿植,阳台上晾着洗干净的衣服,到处都透着女人的细心。

"王大哥,喝茶还是喝水?"李淑华热情地招呼。

"茶就行,不用麻烦。"王建国四处看了看,"您这房子收拾得真好。"

"一个人住,随便收拾收拾。"李淑华谦虚地回答。

两个人坐在茶几两边包喜糖,偶尔聊几句天。

王建国发现李淑华的手很巧,包出来的喜糖既好看又结实。而他自己包的,怎么看都有些笨拙。

"王大哥,您慢慢来,不着急。"李淑华看出了他的窘迫,温和地安慰。

"我这双手只会摆弄机器,做这种细活不行。"王建国有些不好意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李淑华笑着说,"您在铁路局工作那么多年,肯定很辛苦。"

"还好,习惯了。"王建国停下手中的动作,"李大姐,您这些年一个人,辛苦吗?"

李淑华的手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包着喜糖。

"辛苦是肯定的,但是为了孩子,再辛苦也值得。"她的声音有些轻柔,"现在小芳要嫁人了,我心里既高兴又不舍。"

"舍不得很正常,我当初小军谈恋爱的时候,我也是这种心情。"王建国理解她的感受。

"以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李淑华轻叹了一口气。

听到这话,王建国的心中涌起一阵冲动。他想说,您不会一个人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婚礼那天,王建国穿上了最好的西装。

看着儿子和刘小芳交换戒指,他心中五味杂陈。高兴是肯定的,但也有一丝失落。从此以后,儿子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这个父亲的地位会慢慢退居次要。

仪式结束后,王建国看到李淑华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眼中含着泪水。

他走过去,轻声问:"李大姐,您还好吧?"

"没事,就是有点激动。"李淑华赶紧擦了擦眼角,"小芳从小到大,我还是第一次看她穿婚纱。"

"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也该为自己想想了。"王建国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李淑华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是啊,该为自己想想了。"

婚礼后的第一个星期,王建国主动给李淑华打电话。

"李大姐,孩子们去度蜜月了,您一个人在家还习惯吗?"

"还好,就是有点冷清。"李淑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

"要不,我们出去走走?"王建国鼓起勇气邀请,"天气这么好,在家闷着不好。"

李淑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答应了:"好吧,那就走走。"

那天下午,两个人去了城南的公园。

秋天的公园很美,银杏叶黄了,枫叶红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他们沿着湖边小径慢慢地走着,偶尔说几句话,更多的时候是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

"王大哥,您退休后都做什么?"李淑华主动找话题。

"也没做什么,看看电视,下下棋,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王建国如实回答,"您呢?"

"差不多,偶尔去小芳店里帮帮忙,在家看看书。"李淑华停下脚步,看着湖面上的野鸭,"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是啊,一个人的时候,时间确实难熬。"王建国深有同感。

两个人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看着远山如黛,湖水波光粼粼。

"李大姐,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王建国酝酿了很久,终于开口。

"您说。"

"您有没有想过,重新开始?"王建国的声音有些紧张。

李淑华转过头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重新开始?"

"我是说,重新组建家庭。"王建国鼓起勇气把话说完整。

李淑华沉默了很久,久到王建国以为她不会回答了。

"想过。"她终于开口,声音很轻,"但是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

"年纪大了,各方面都要考虑得更多一些。"李淑华看着远方,"不像年轻的时候,只要感情好就行了。"

王建国听懂了她的言外之意。

确实,老年人再婚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考虑经济条件,要考虑身体状况,要考虑子女的态度,要考虑生活习惯的磨合。

从那天起,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开始经常见面,一起买菜,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

王建国发现李淑华不仅人品好,兴趣爱好也和他很合拍。她喜欢京剧,他也喜欢;她爱看历史书,他也爱看;她做菜手艺好,他正好爱吃家常菜。

最重要的是,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王建国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不用刻意表现什么,不用说违心的话,就像老朋友一样自然。

两个月后,王小军和刘小芳度蜜月回来了。

儿子明显发现了父亲的变化。

"爸,您最近气色好了很多。"王小军高兴地说,"是不是又找到什么新的兴趣爱好了?"

"没什么,就是生活规律了一些。"王建国不想让儿子过早知道自己的想法。

"那就好,我和小芳还担心您一个人在家会孤单呢。"

王小军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王建国几乎每天都和李淑华在一起。

有一次,王建国和李淑华在超市购物时,遇到了他的老同事刘师傅。

"老王,这位是..."刘师傅好奇地打量着李淑华。

"这是我儿子的丈母娘,李大姐。"王建国介绍道。

"哦,亲家啊!"刘师傅恍然大悟,但眼中闪过一丝暧昧的光芒,"你们经常一起出来?"

"偶尔一起买个菜,聊聊天。"王建国有些不自在。

分别后,李淑华问:"王大哥,您的同事是不是误会什么了?"

"别理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王建国有些恼火,但内心深处,他其实希望别人真的误会。

还有一次,两人在公园散步时,遇到了李淑华的老邻居张阿姨。

"淑华,这位是?"张阿姨上下打量着王建国。

"小芳的公公,王大哥。"李淑华介绍。

"哦,看起来人挺不错的。"张阿姨点点头,然后凑近李淑华耳边小声说:"你们两个经常一起出来吗?我看着挺般配的。"

李淑华脸红了:"张姐,您别乱说。"

"我可没乱说,你看你们走路的样子,多像一对老夫妻。"张阿姨笑着说。

这些小插曲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他们开始意识到,在别人眼中,他们已经像是一对恋人了。

一个周末,王建国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停电了。他想到李淑华一个人在家可能会害怕,立刻给她打电话。

"李大姐,您那边停电了吗?"

"停了,我正在找蜡烛呢。"李淑华的声音有些紧张。

"您别动,我马上过去。"王建国拿着手电筒就出了门。

到了李淑华家,王建国帮她点亮了蜡烛,两人坐在昏暗的客厅里聊天。

烛光摇曳,气氛格外温馨。

"王大哥,谢谢您总是这样照顾我。"李淑华的声音很轻。

"这算什么照顾,我们是朋友嘛。"王建国说着,但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朋友..."李淑华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那天晚上,两人都失眠了。王建国躺在床上想着李淑华刚才的表情,李淑华也在想着王建国对她的好。

他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李淑华教他怎么挑选新鲜的蔬菜;他们一起去公园锻炼,王建国教她太极拳的动作;他们一起看电视剧,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牵肠挂肚。

这种相伴的日子,让王建国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

但他始终没有向李淑华表白。

一方面是因为不确定她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担心万一被拒绝,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转眼到了冬天。

一个下雪的夜晚,王建国在家看电视,突然接到李淑华的电话。

"王大哥,我家暖气坏了,维修师傅明天才能来,今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淑华的声音有些焦急。

"您别着急,我马上过去看看。"王建国二话不说,穿上外套就出门了。

到了李淑华家,王建国发现确实很冷。

他检查了一下暖气设备,发现是管道堵塞了。虽然不是专业的,但凭着在铁路局积累的经验,他还是试着修理了一下。

忙活了两个小时,暖气终于恢复了正常。

"王大哥,真是太谢谢您了。"李淑华感激地说,"要不是您,我今晚就得受冻了。"

"别客气,这点小事算什么。"王建国擦着手上的油污,"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找我。"

李淑华端来热茶,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喝茶取暖。

"王大哥,这段时间麻烦您太多了。"李淑华有些不好意思。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能帮上忙我高兴还来不及呢。"王建国真心实意地说。

"您对我这么好..."李淑华欲言又止。

"李大姐,我想对您说句话。"王建国突然鼓起勇气,"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您说。"

"我...我喜欢您。"王建国的脸红了,像个青涩的小伙子,"从第一次见面就喜欢,这段时间接触下来,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李淑华愣住了,茶杯停在半空中。

"我知道这话说得有些突然,您可以慢慢考虑。"王建国赶紧补充,"如果您不愿意,我们还是好朋友,我不会让您为难的。"

房间里安静极了,只能听到暖气片发出的微弱声响。

良久,李淑华才开口:"王大哥,您是个好人,我能感受到您的真心。"

王建国的心砰砰直跳,等待着她的下文。

"但是,重新组建家庭对我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李淑华的表情很认真,"我需要考虑很多东西。"

"我理解,您慢慢想,不着急。"王建国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表示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两个人还是像以前一样见面,但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李淑华话少了,经常在沉思。王建国也很忐忑,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

一周后,李淑华主动约王建国见面。

"王大哥,关于您上次说的话,我想了很久。"李淑华开门见山。

王建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您想清楚了?"

"想清楚了。"李淑华点点头,"我承认,我对您也有好感。这段时间的相处,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踏实。"

王建国激动得差点站起来:"那您的意思是..."

"我可以考虑和您在一起。"李淑华的话让王建国狂喜,但她接下来的话让他的心情又复杂起来。

"但是,除非您答应我5个条件,否则我不会嫁给您。"

王建国愣住了,没想到李淑华会提出条件。

"什么条件?您说,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答应。"他急切地表态。

李淑华深吸了一口气,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个条件:我们各自的财产要分开管理,不能混在一起。"

王建国有些意外,但还是点头:"可以,这很合理。"

"第二个条件:我们结婚后,各自的子女还是各自照顾,不要相互干涉对方教育孩子的方式。"

"这个我也同意。小军已经成家了,小芳也是大人了,我们确实不应该过多干涉。"

"第三个条件:我们要签订婚前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财产分配、赡养老人、照顾对方等条款。"

王建国皱了皱眉头,这个条件让他感觉有些不舒服。

"李大姐,签协议是不是显得太生分了?我们是要结婚,不是谈生意。"

"王大哥,请您理解我的想法。"李淑华的表情很认真,"我们都是有过婚姻经历的人,知道感情虽然重要,但实际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协议不是不信任您,而是为了避免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王建国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

"好吧,我同意。但是协议的内容我们要一起商量,不能只听一方的。"

"当然。"李淑华点头,"第四个条件:我们结婚后,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我不会放弃自己的朋友圈子和兴趣爱好,您也一样。我们要给彼此留出个人空间。"

这个条件王建国很容易接受:"没问题,我也不希望结婚后就失去自己的生活。"

"最后一个条件..."李淑华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

王建国紧张地等待着,不知道最后一个条件会是什么。

"第五个条件:我们要先试着一起生活三个月,如果磨合得不好,就和平分手,谁也不要埋怨谁。"

王建国松了一口气,这个条件比他想象的要温和得多。

"这个想法很好,我同意。三个月时间足够我们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了。"

李淑华看到王建国全部答应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王大哥,谢谢您的理解。"

"不用谢,您考虑得很周到。"王建国真心实意地说,"其实这些条件对我们都有好处,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开始商讨具体的细节。

关于财产分开管理,他们决定各自保留自己的存款和房产,日常生活开支按比例分担。

关于子女问题,他们约定不干涉对方与子女的关系,但会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婚前协议的草拟花了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每一个条款都经过仔细讨论,确保双方都能接受。

最难处理的是赡养老人的问题。

李淑华的母亲还健在,八十多岁了,住在养老院。王建国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但他有个妹妹,偶尔需要照顾。

"我妈的医疗费用比较高,我不希望这成为您的负担。"李淑华坦诚地说。

"李大姐,既然我们要结婚,您妈就是我妈。医疗费用我来承担一部分是应该的。"王建国主动提出。

"那我妹妹那边有什么事,您也不要觉得是负担。"

两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各自主要负责自己的亲属,但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三个月的试婚期从春节后开始。

王建国搬进了李淑华的家,因为她家离菜市场和医院都比较近,生活更方便一些。

刚开始的几天,两人都有些不自在。

毕竟是两个独立生活了几年的人,突然要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磨合是必然的。

王建国习惯早起,五点就醒了;李淑华习惯晚睡,经常看电视到十一点。

王建国喜欢吃面食,李淑华偏爱米饭。

王建国看电视声音比较大,李淑华觉得吵。

这些小问题在前两个星期里集中爆发。

"王大哥,您能不能起床的时候轻一点?我昨晚十一点才睡,五点就被您吵醒了。"李淑华有些疲惫地说。

"不好意思,我以后注意。"王建国很歉意,"要不我起床后先在客厅待着,等您醒了再进厨房。"

"看电视的时候能不能把声音调小一点?"

"好的,我戴耳机。"

"做饭的时候咱们商量着来,今天吃面明天吃米饭。"

"行,听您的。"

王建国的态度很好,主动做出各种调整。这让李淑华心里很感动。

第三个星期,两人的磨合开始见效。

王建国改变了作息时间,六点起床,动作也轻了很多。李淑华也调整了睡觉时间,十点就上床休息。

饮食方面,李淑华学会了几道面食,王建国也开始喜欢吃米饭。

最重要的是,两人开始学会沟通。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会直接说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

"王大哥,我觉得您洗碗的时候可以更仔细一些。"李淑华委婉地提醒。

"是吗?我再注意点。"王建国立刻改正。

"李大姐,您买菜的时候能不能别买太多?咱们两个人吃不了那么多。"

"好的,我下次少买点。"

这种坦诚的交流让两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一个月后,王小军来看望父亲。

"爸,您在李阿姨家住得还习惯吗?"儿子关心地询问。

"很好,李大姐照顾得很周到。"王建国如实回答。

"那就好。"王小军停顿了一下,"爸,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你说。"

"您和李阿姨...是不是准备结婚了?"

王建国有些意外,没想到儿子这么敏锐。

"你怎么看出来的?"

"我和小芳都看出来了。您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眼神和以前不一样了。"王小军微笑着说,"而且您的气色比以前好多了,走路都有劲儿了。"

"你觉得怎么样?"王建国试探性地询问儿子的态度。

"我和小芳都觉得很好。"王小军真诚地说,"李阿姨人品好,和您也般配。您们都是一个人过了几年,有个伴儿挺好的。"

得到儿子的支持,王建国心里踏实了很多。

几天后,刘小芳也来了。

"王叔叔,我妈这段时间变化很大。"小芳直言不讳,"以前她总是叹气,现在每天都很开心。"

"你妈是个好人,值得开心。"王建国温和地说。

"我知道您和我妈在考虑结婚的事。"小芳的话让王建国有些紧张。

"你不反对?"

"当然不反对。"小芳笑了,"我妈一个人这么多年,该有个人陪伴了。而且您人品好,我们都放心。"

"谢谢你的理解。"王建国很感动。

"不过..."小芳话锋一转,"我希望您能真心对我妈好。她这个人外表坚强,内心其实很脆弱。"

"你放心,我会用心照顾她的。"王建国郑重承诺。

两个月过去了,王建国和李淑华的磨合越来越顺利。

他们建立了固定的生活节奏:早上一起晨练,上午各自看书或做家务,下午一起买菜做饭,晚上看电视或散步。

这种平静而温暖的生活让两人都很满足。

"王大哥,您觉得我们这样的生活怎么样?"一天晚上,李淑华问道。

"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王建国真心实意地回答,"和您在一起,我觉得很踏实,很充实。"

"我也是。"李淑华微笑着说,"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早几年遇到您就好了。"

"现在遇到也不晚。"王建国握住了她的手,"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过。"

第三个月的最后一天,两人坐在客厅里进行正式的谈话。

"三个月的试婚期结束了,您觉得我们合适吗?"李淑华直接问道。

"非常合适。"王建国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三个月是我这几年来最快乐的时光。"

"我也觉得合适。"李淑华点头,"您是个很好的伴侣,体贴、包容、有责任心。"

"那我们就开始准备结婚的事情吧。"王建国兴奋地说。

"好。"李淑华同意,"不过我希望仪式简单一些,毕竟我们都不年轻了。"

"听您的。"

他们决定只邀请双方的子女和几个最亲近的朋友参加婚礼。

仪式很简单,但很温馨。王建国和李淑华都穿着朴素的正装,相视而笑的时候,眼中满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王小军和刘小芳一起祝酒:"祝爸爸妈妈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这一刻,王建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他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有了一个真正理解他、关心他的伴侣。

婚后的生活比试婚期更加和谐。

李淑华是个很好的妻子,不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关心王建国的身体健康。

"您的血压最近有些高,少吃点盐。"

"天气转凉了,多穿件衣服。"

"您该去体检了,我已经预约了医院。"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王建国感到很温暖。

他也努力做一个好丈夫,主动承担家务,关心李淑华的情绪变化。

"您今天看起来有些累,我来做饭。"

"您妈妈那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咱们出去旅游吧,您不是一直想去海边看看吗?"

两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融洽,也越来越相爱。

半年后,王建国回想起李淑华提出的那五个条件,不得不承认她的睿智。

财产分开管理避免了很多经济纠纷;不干涉彼此教育子女让家庭关系更和谐;婚前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减少了误解;保持独立性让两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三个月试婚期让他们充分了解了彼此。

"李大姐,您当初提的那些条件真是太明智了。"王建国感慨地说。

"我就是吃过亏,知道老年人再婚需要考虑得更多一些。"李淑华温和地笑着,"好在您都理解,也都做到了。"

"那是因为我遇到了对的人。"王建国深情地看着妻子,"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答应您的所有条件。"

两年后,王建国和李淑华的婚姻成了小区里的佳话。

大家都说他们是老年人再婚的典范,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关爱扶持。

"建国,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邻居老张羡慕地询问。

"用心,真心。"王建国简单地回答,"还有就是要理性,不能只凭一时的冲动。"

每天傍晚,王建国和李淑华都会手牵手在小区里散步。

看着这对相伴而行的老夫妻,很多人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爱情不分年龄,只要真心相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而李淑华的五个条件,也成了很多老年人再婚时的参考标准。理性的爱情,往往比冲动的激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