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2011年美国高官私下认可“卖台换债”?希拉里邮件曝光内幕

发布日期:2025-08-19 04:17    点击次数:173

你敢信吗?美国竟然有人想过把台湾当商品来“卖”,而且买家就是咱们中国。更邪门的是,这事儿还不是哪个脑子进水的网友胡编的,而是白纸黑字登在《纽约时报》上,背后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影子。

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

2011年那会儿,美国的日子过得是真够呛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劲儿还没散,失业的人满大街都是,政府的钱袋子眼看就要见底了。国债蹭蹭蹭往上涨,都快到14万亿美元的天花板了,奥巴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国会不给涨债务上限,联邦政府就得关门歇菜。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手里攥着超过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全世界都盯着咱们,看中国会不会把这些债券往市场上一甩,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再来一记重拳。

这时候,一个叫保罗·凯恩的美国佬站出来了。这哥们儿也不是啥阿猫阿狗,海军陆战队的退役军官,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搞过国际安全研究,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脑洞大开的“交易”方案

2011年11月10日,这个凯恩在《纽约时报》上发了篇文章,标题起得那叫一个直白——《为拯救我们的经济,放弃台湾吧》。你没看错,就是这么赤裸裸。

凯恩在文章里说,你看,美国欠了中国一屁股债,不如咱们做笔“大买卖”。美国承诺立即停止对台军售,终止一切防务援助,2015年前彻底废除《与台湾关系法》下的防卫安排。作为交换,中国把手里那1.14万亿美元的美债一笔勾销。

这家伙还美其名曰说这是个“双赢”的买卖。对美国来说,甩掉了一个巨大的财政包袱,还避免了潜在的军事冲突风险。毕竟当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上将都说了,国债才是美国最大的安全威胁。

对中国呢,凯恩觉得咱们能不费一兵一卒解决统一问题,还能把每年为了应对台海局势花的那些军费省下来发展经济。这哥们儿还“贴心”地帮咱们算了笔账,说这能让中国每年省下三五百亿美元的国防开支。

炸锅了的反应

这篇文章一出来,那真是捅了马蜂窝。台湾那边自然是跳脚大骂,说这是“卖台”,是彻头彻尾的背叛。美国国内也是一片哗然,很多人批评凯恩这是在出卖盟友,拿美国的国家信用当儿戏。

说实在的,如果这事儿就到此为止,那它顶多算是一个学者在特定时期为了博眼球提出的极端观点,也就图个热闹。

更邪门的来了

坏就坏在,有人把这个“馊主意”当回事了,而且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文章发表的第二天,希拉里的心腹、时任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杰克·沙利文(就是现在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把这篇文章的链接用私人邮件发给了希拉里。

希拉里看完后的回复邮件只有短短几个词,信息量却大得吓人。她写道:“我觉得这个主意‘很聪明’,我们应该来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操作细节。”

这封邮件后来因为“维基解密”的曝光才公之于众。你想想,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掌舵人,私下里对自己核心幕僚的“卖台”建议表示赞赏,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让人不寒而栗。

赤裸裸的真相

这事儿明明白白地告诉咱们,在一些美国政客的工具箱里,台湾从来不是什么需要誓死捍卫的“民主伙伴”,而是一张可以随时拿来交换利益的牌。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件陈年旧事,你会发现它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美关系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美国“债台高筑”的根本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2011年,美国的国债是14万亿美元,已经觉得是天要塌下来了。可你看看现在,这个数字早就突破了35万亿美元大关,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当年的债务上限危机,在过去十几年里反复上演,成了华盛顿定期发作的政治癫痫。虽然咱们持有的美债规模从当年的1.1万多亿降到了现在的8000亿美元左右,但咱们依然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

只要美国的经济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它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就不会变。那么,当年凯恩提出的那个“以债换台”的疯狂逻辑,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极端时刻,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冒出来?没人敢打这个包票。

关键人物还在台上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邮件里的关键人物,如今正深度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走向。那个给希拉里发邮件的杰克·沙利文,现在是白宫的国家安全顾问,是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操盘手之一。

这几年他频繁地与中方高层会晤,谈管控分歧,谈避免冲突。可每当看到他西装革履地出现在新闻画面里,我总会想起那封邮件。一个曾经认为“卖掉台湾”是个“聪明主意”的人,现在正主导着美国的对台政策。这难道不讽刺吗?

这让咱们不得不思考,他口中的“维持现状”,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仅仅因为时机未到,价码不对?

所谓承诺的真实价值

这十几年,美国嘴上喊着“重返亚太”、“印太战略”,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又是搞“芯片法案”,又是升级对台军售。可这件旧事就像一个幽灵,时刻提醒着咱们,所有这些战略布局的背后,都有一本清晰的经济账。

当维护霸权的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时,任何所谓的“承诺”和“盟约”,都可能被放上交易的天平。

对于台湾岛内的一些人来说,这件事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他们长期以来把美国的“协防承诺”当作救命稻草,心甘情愿地充当“抗中”的棋子。可希拉里的那句“so clever”,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许多还沉浸在幻想中的人。

原来在“主子”眼里,自己不过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近年来,即便民进党当局仍在极力渲染“美国支持”,但岛内“疑美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上,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

中国的底线从未改变

对咱们中国来说,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答案:主权问题,概不交易。

别说一万多亿美元,就是把整个美国的GDP都摆上桌面,也不可能换走咱们一寸土地。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感情中不可触碰的伤疤。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关乎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的是非问题。

美国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复杂而深沉的民族情感。他们的历史很短,信奉实用主义和交易的艺术。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盟友、承诺甚至价值观,都可以被量化,都可以成为筹码。

可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咱们有咱们的底线和坚守。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最根本的差异之一。

博弈还在继续

美国在不断试探维持其全球霸权的成本,而中国则在坚定地守护咱们民族复兴的底线。这场博弈还将继续,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论调和提议。

不过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段历史,看清这背后的逻辑,能帮助咱们更清醒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当年那个“以债换台”的荒唐提议,现在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你觉得美国的这些“盟友承诺”还能信几分?在你看来,这种把一切都当作交易筹码的思维,会给国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