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特工史上双面间谍,临刑前五十一年才坦言陈赓周总理知情
发布日期:2025-10-07 09:08 点击次数:178
南京法院1951年,一名死刑犯忽然喊出:“陈赓将军能给我做证!”顿时引起一阵哗然。
那人名叫杨登瀛,身份可不简单。
早稻田走出的特派员
杨登瀛原名叫鲍君甫,家里条件挺不错的,1917年跑到日本去了,进了早稻田大学读书。
在早稻田,鲍君甫结识了对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河上肇。
这位日本知名学者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力推广者,鲍君甫也成了他的门生。
在教授的课上,《共产党宣言》的理念深深烙印在这位中国青年的心头。
1919年五四运动一爆发,远在东京的鲍君甫就座不住了,心里那个急呀,立马打算回国,投身到革命的大潮里去。
回到上海,鲍君甫加入了学生运动,还积极组织工人罢工。
这位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很快就露出了他的组织天赋。
1928年成了关键的一年,青帮人物杨剑虹因贪污案选择自尽,国民党在上海的特务机关顿时乱了套。
陈立夫和张道藩急着找个靠谱又能干的人来管上海的事情。
鲍君甫开始进入陈立夫的关注范围。
留学背景、组织本事,再加上表面上的立场,这些因素让鲍君甫成了理想人选。
张道藩跟鲍君甫还有私交,这层关系给他撑腰。
1928年10月,蒋介石派鲍君甫出任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特派员。
从那会儿起,鲍君甫改名叫杨登瀛,变成了国民党在上海那边的特务大佬。
这个岗位直接听陈立夫,不归军警系统管,权力特别大。
杨登瀛一上任,就赶紧和租界巡捕房、上海警备司令部、市党委打起了亲密牌,织起了一张遍布上海的特务网络。
国民党高层对这位新任特派员相当满意。
表面看,杨登瀛像个急先锋,但实际上,他心里藏着的是河上肇教授的马克思主义。
这身份上的矛盾让他很纠结,也为他后来发生的变化埋下了隐患。
杨登瀛住在法租界,常常混迹于高档场合,过着特务头子的豪奢日子,心里始终盼着时机来临。
霞飞路咖啡馆的秘密会面
1928年春天,上海的地下战斗越发激烈。一个名叫陈养山的共产党员,引起了杨登瀛的特别关注。
陈养山起先在浙江搞武装起义,失败之后辗转到了上海,然后被安排进了中央特科。
这家伙和杨登瀛早就认识了,五卅运动的时候两人就熟了。更凑巧的是,陈养山正好藏在杨登瀛屋里。
国民党要抓的共产党员竟然躲在特派员家,搞得大家哭笑不得。
陈养山天天盯着杨登瀛的举动,慢慢发现这号看起来反共得不行的人,心里其实挺支持共产党的。
陈养山小心翼翼地和杨登瀛聊起政治,结果杨的回答让他有点惊讶——这家伙对共产主义的理念懂得很透彻,对国民党那套腐败也是真心失望。
陈养山立刻明白,这个人很有希望争取。
陈养山把情况向中央特科汇报了。周恩来听了脸上顿时亮堂起来,心想:若是能搞定杨登瀛,咱们党里就能在国民党特务机关里布下一个关键棋子。
周恩来一拍脑袋,决定把杨登瀛培养成中共的秘密力量。
这活儿就交给了陈赓来办。1928年5月,陈赓用化名王庸,悄悄跑到霞飞路一家咖啡馆,和杨登瀛私底下碰了面。那会儿一聊,杨登瀛的人生方向就此转变了。
陈赓说话直截了当,跟杨登瀛坦白,共产党清楚他现在的难处,也懂得他心里的苦衷。
要是愿意,完全能为党效力,保留国民党特派员的角色,做个双面间谍。
杨登瀛心里挣扎得厉害。答应了就是冒着生死的危险,不答应又觉得背叛了自己的良心。
经过反复琢磨,杨登瀛定下了自己这辈子最关键的决断:投身共产党的事业。
陈赓表态特别理解,也愿意支持他继续跟着杨剑虹干,希望他赶紧跟租界巡捕房、警备司令部、市党委搭上关系,每个月还能拿300块大洋作为经费。
党组织的支持让杨登瀛倍感暖意。
为了帮杨登瀛顺利开展工作,党组织还专门给他配备了保镖、秘书和一辆专用车辆,收集到的情报也是经过秘书整理后直接送到陈赓那里。
这安排既让工作干劲足,又保障了安全无虞。
中央特科在四川北路开了个“杨登瀛办事处”,这地儿成了秘密行动的关键基地。
杨登瀛正式踏上了那充满风险的双面间谍之路。
敌营中的红色卧底
杨登瀛的这幅双面身份,真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白天当着国民党的铁杆反共分子,晚上却像个暗夜侠客,给共产党送情报。
过这种撕裂的日子,得有超强的心理承受力。
中央特科为了博得国民党信任,特意给杨登瀛一些没啥大用的消息,让他好立功拿奖。
这场配合演出既保住了杨登瀛的身份,又骗过了国民党高层。
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发生了一件震惊海内外的大事。彭湃、杨殷等党内重要头面人物开会时遭到逮捕。
消息一传出,党中央那叫一个震惊!周恩来马上吩咐陈赓,得通过内线把事情查个明白。
陈赓立马找上了杨登瀛。
杨登瀛打听一阵后,弄清楚了,原来是白鑫背叛投敌了。
白鑫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曾在彭湃领导的海陆丰政权工作,1929年调到上海中央军委,充当彭湃的秘书。
白鑫的背叛给党组织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杨登瀛递交的线报让党组织第一时间认清了这个叛徒,防止了更加严重的损失。
这件事儿充分显示了杨登瀛在情报工作上的重要作用。
杨登瀛的情报网布满了上海各大关键部门。
租界巡捕房的行动计划、警备司令部的搜捕方案、国民党市委的人员布置,这些秘密情报不断地传到了中央特科。
1930年,杨登瀛赶紧把搜捕方案报给陈赓,党组织得以提前转移,许多同志因此躲过一劫。
杨登瀛从来不直接和一般党员打交道,所有联系都得通过陈赓这条单线完成。
这样一来既能确保安全,也能防止暴露。
就算是在中央特科里面,清楚杨登瀛身份的也没几个。
为了保护自己的双重身份,杨登瀛有时只能勉强做些违背内心的事情。他得参加反共会议,设计搜捕方案,还得在公开场合发出反共的声音。
这一切都让他心里难受得很。
1931年,顾顺章背叛的事情爆发了。
这位中央特科头儿一叛变,地下组织遭了重创。
杨登瀛被捕,罪魁祸首是顾顺章,这直接导致中共中央后来很久都摸不着国民党的核心秘密。
杨登瀛落网后,国民党对他实行了严酷的审讯。
他身份成了双重间谍,生死关头摆在眼前。
杨登瀛幸运地没暴露身份,也没背叛半个同志。
1951年生死时刻的呐喊
1932年,张道藩出面帮忙,杨登瀛得以获释。之后,他就和党组织断了线,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
解放快到的时候,杨登瀛已经成了个穷困潦倒的老头儿。
这哥们儿改了名字,换了身份,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摆摊儿,过着最普通的日子。
谁也没猜到,这普普通通的小贩,竟然是昔日呼风唤雨的上海滩特务老大,啥共产党立过的大功绩更是瞒着大伙儿。
1951年,有人盯上了这个卖货的老头,说他气场不一般,怀疑他背地里是个特务。
带头的那哥们走上前,亮出证件就问:“你就是鲍君甫?”
老人糊里糊涂地应了声,哪想到就这一下子,人家马上把他给抓走了。
杨登瀛的身份确认没多久,他那当特务的经历也很快被查出来了。
审讯时,杨登瀛面临着被判死刑的局面。
等审判长念到“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几个字,他这才反应过来,老人拼命挣扎着喊:“我不是特务!我曾救过共产党!陈赓能证明!”
杨登瀛对法官说,他是共产党员,平时只和陈赓大将私下联系,只有陈赓能帮他证明身份。
这话一出,顿时让大家目瞪口呆。一个国民党特务头子,竟然说自己是共产党人?
南京法院院长鞠华一听这事儿,立刻觉得事态不简单。
怀着对这事儿负责的心态,马上给远在云南的陈赓写信核实情况。
这封信攸关一位老人命悬一线。
陈赓那会儿在朝鲜战场上。
拿到南京法院的信,这位经历丰富的老将军顿时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霞飞路那家咖啡馆里的那场会面,杨登瀛交来的珍贵情报,回想起来全都涌上了心头。
陈赓马上回信确认了杨登瀛的身份。
他在信里把杨登瀛在秘密战线上的贡献讲得清清楚楚,还确认了他是共产党人。
这封信让杨登瀛得以幸存下来。
杨登瀛被放出来后,依旧过着安稳的日子。
党组织提供了生活上的支持,使他能安心享受晚年时光。
1969年,这位传奇的双面间谍在北京辞世,享年68岁。
杨登瀛的故事说明,历史的曲折比小说还带劲儿。
在那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跟他一样,顶着黑暗坚持信仰,冒着风险守护心中梦想?
也许咱们不太熟悉这些人的名字,可他们的付出肯定得牢牢记着。
杨登瀛,这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不太熟,但他可真是周总理临终时格外挂念的哪位人物。说起他,那经历可不一般,简直比电视剧里的谍战还精彩。咱们党史上的“红色特工”,就是靠着这样的人物,才在危难关头扭转了乾坤。不说别的,杨登瀛的故事满载着无声的誓言,隐藏在百年党史的隐蔽战线上,算得上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