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牢记这一课,俄乌冲突揭示关键弱点,此策略对中国影响深远”

发布日期:2025-10-07 14:51    点击次数:75

有时候,离得老远的事儿,反而看得最清楚。俄乌这仗打了三年多,炮弹没落到咱们头上,但那股子硝烟味儿,却结结实实地飘过来,给我们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公开课。

你看看欧洲,就说欧洲。那片曾经工业机器轰鸣的大陆,就因为一根天然气管子,说断就断,整个家底都快被掏空了。这教训,真的,太深刻了。它明明白白告诉你,有一样东西,叫能源命脉,一旦被人死死掐住,那后果,想都不敢想。

这事儿得掰扯回2022年9月26号。那天,波罗的海底下“轰”的几声闷响,好多人一开始还以为是啥工程事故呢。“北溪”那几条管子,直接就废了。这哪是事故啊,这分明就是一把大剪刀,咔嚓一下,把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廉价能源大动脉,给剪了个稀巴烂。

欧洲那些工厂主,当时就傻眼了,彻底懵了。尤其是德国,德国的化工企业,那可是欧洲工业的顶梁柱。电价怎么变的?噌的一下,就从每度0.1欧元,直接给你干到0.5欧元。你想想,这成本翻了多少倍?生产线还开个什么劲儿?机器一转,烧的不是电,是钱啊。比利时、法国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工厂要么就减产,要么,干脆大门一锁,工人回家。

几百家中小企业,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没了,连个响儿都没听到。街上晃荡的失业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汽车制造业也跟着遭殃,本来订单满满,结果上游的零件、材料跟不上了,成本又高得离谱,从东欧到西欧,那根绷得紧紧的供应链,说断就断。整个欧洲的经济,硬生生从增长2%被一榔头砸成了负数。这不是开玩笑,是整个制造业的根基,都在晃悠。

这背后暴露出来的,就是那个致命的弱点——能源安全。以前多安逸啊,欧洲用的天然气,快一半都是俄罗斯的,便宜又稳定。现在呢?俄罗斯的气是没了,可美国人开着一船船的液化气来了。来了是来了,可价钱呢?贵了三倍都不止。荷兰的港口,天天忙得跟打仗一样,船来船往,但那些企业主,心里都在滴血。没办法,捏着鼻子也得买啊。

意大利的纺织业,多有名啊,现在也只能硬撑着,规模缩水了一大圈。本来嘛,欧洲那些老牌工业国,在机械、军工这些领域,那是真不怵美国的,可现在能源成本高到这个地步,几千家工厂直接关门大吉,产业要么往外跑,要么就地停摆。这记重拳,打得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工业化大陆,几乎是元气大伤,缓不过劲儿来。

好了,现在把镜头拉回来,看看咱们自己。这种风险,我们是不是就离得很远?一点也不。中国的石油,超过七成都得从国外买,这根线要是断了,咱们制造业的发动机,一样得熄火。去年全球油价那个波动,大家还记得吧?中东那边,就没消停过。

到了今年6月,那根弦绷得更紧了。从13号到25号,以色列在美国的影子下,对着伊朗的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这三处核设施,就是一顿空袭。消息一出来,国际油价,立马就从每桶65美元,跳到了80美元。

别小看这十几美元的差价,它背后是全球能源命脉上悬着的一把刀。霍尔木兹海峡,那是什么地方?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都得从那儿走。伊朗只要稍微动一动封锁的念头,哪怕只是嘴上说说,全世界的市场都得跟着发抖。

这对咱们来说,可真不是什么远在天边的新闻。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那些炼油厂的库存,得天天盯着,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整个供应链延迟好几个星期,成本凭空就多出来20%。

更要命的,还有马六甲海峡。我们80%的进口石油,都要从那条“咽喉要道”挤过去。你想想,一旦那里出了问题,后果简直不敢想。再加上红海那边,胡塞武装的袭击已经让货船不得不绕一个大圈走好望角,巴拿马运河也因为干旱时不时出点状况。你看,每一处,都牵动着咱们的能源神经。

美国在中东的这些动作,怎么看都像是故技重施。今年6月21号,美军战机对伊朗核设施搞的那个“午夜之锤”空袭,直接就把地区局势推到了沸点。联合国安理会赶紧开会,秘书长出来喊话,让大家克制,但没用,油价的波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说白了,美国人这套能源牌,玩得太溜了。在俄乌冲突里,把欧洲坑得够呛,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又来中东搅浑水,本质上就是逼着全世界做选择题:要么,你签下我主导的协议,听我的;要么,就准备迎接一个动荡的世界吧。

他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把中东的能源控制在手里。一旦油价飙升,全球的制造业成本就得失控。到时候,能源价格相对稳定的美国,不就成了全世界资本和产业的避风港了吗?这一招,对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打击太大了,是阳谋,是摆在桌面上的算计。

当然了,我们不可能坐以待毙。面对这种“能源卡脖子”的阳谋,中国早就开始动手了,而且不止一张牌。

最硬的一张牌,就是玩命发展咱们自己的清洁能源。你看看去年的数据,咱们非化石能源占总消费的比重又升了,煤炭的占比降到了53.2%。今年上半年,光是规模以上工业的发电量就达到了4.5万亿千瓦时,水电、风电、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快得吓人。

水电装机4.38亿千瓦,风电5.35亿千瓦,太阳能更是冲到了9亿千瓦。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已经超过了19.66亿千瓦,占到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从内蒙古大草原上那些呼呼转动的白色风车,到大西北戈壁滩上一望无际、闪闪发光的太阳能板,这些,都是我们能源独立的底气,是我们不被人卡脖子的底气。到今年年底,我们的核电运行装机也要达到65吉瓦。这些都在一点点减少我们对外面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还有一张牌,就是把运输通道给多元化,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海上运输这一个篮子里。中缅油气管道,就是一步绝妙的好棋。每天能输送20万吨油气,直接绕开了那个让人提心吊胆的马六甲海峡,稳稳当当地送到昆明。

咱们自己的海军,这几年发展多快啊,护航能力越来越强,就是为了给我们的海上生命线提供最硬的保障。同时,瓜达尔港的建设,也等于给中东的石油开辟了一条直达咱们西部腹地的陆路通道。

就在今年9月2号,中俄蒙三国还签了个“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这根2600公里长的管子,每年能给我们送来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未来总供应量甚至可能达到1000亿立方米。这一下子,既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有了新出路,也给我们自己增加了一条可靠得多的陆上能源大动脉。

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是能源转型那个无可争议的领头羊了。我们供应了全球80%的太阳能板和60%的风力涡轮机,在能源转型上的投资高达8180亿美元,比美国、欧盟和英国加起来还多。

所有这些举措,就像一张正在编织的大网,一张属于我们自己的能源安全网。欧洲的教训就在眼前,活生生的,能源一断,那种连锁反应是毁灭性的。原材料价格飞涨,企业倒闭,经济倒退,整个工业根基都会被连根拔起。

面对外面的压力和算计,我们必须时刻都保持着警惕,不断地优化咱们自己的能源结构。说到底,那句老话没错,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时刻居安思危,把能源的饭碗,死死地、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才能稳稳当当地,走向我们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