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固态电池火了,政策加持,五家龙头争先布局

发布日期:2025-10-10 08:39    点击次数:124

这几天你要是稍微关注新能源圈,不可能没看到“固态电池要爆发”这个话题满天飞。

像微博、朋友圈都在转,仿佛未来的电动车、电网、电动飞机通通要靠这一个新瓶装的“高手”,不跟着贴点相关股,就有点像是错过了首批挖比特币的大风口。

但,真到关键时刻,很多人心里都有点虚:固态电池,看起来炫得很,技术牛得飞起,大佬们都IPO加码,可实际是不是已经到了“一夜暴富”的门槛?

这里可不是拍脑门乱猜,风口真有千亿体量,政策和产业也撞得不亦乐乎,但你绝对不能只看谁喊得响,还得有细腻的洞察力,盯准那些卡在产业链最硬核环节的几位顶流玩家。

说起来,真是盘根错节得很。

整个固态电池赛道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热词,而是经历了多年的技术折腾和无数次市场验证。

你想啊,很久以前锂电池刚兴起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在幻想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再把电池的能量密度弄得更高,安全性更强——就是不漏液、不着火,并且超级能充,更适合以后各种氪金级的用电需求。

固态电池这个东西,按业内说法基本算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终极形态”。

能量密度能冲到五百Wh每公斤这种位置,跟现在主流液态锂电池相比,完全是降维打击,安全性也直接锁死在最强天花板。

还有什么超快充、低温耐用什么的,通通都能安排上。

想象一下,电动汽车、无人机、高端储能、甚至主流电子设备,谁不想全押上一个安全可靠、又省空间的超级电池?

说一句有点夸张的话:“新能源行业下半场,还得看固态电池。”

这绝不是在给你贴金,是真的关键。

你要问这一局到底是谁带节奏,先看看政策端,最近不止有声音,还有真金白银。

9月,工信部专门出来发话,说要加快固态电池等黑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化,还鼓励头部企业组团出海。

大家都知道,之前政策就是个大催化剂,没政策的产业链跟断线木偶似的,没人拉谁都不动。

这回不仅有说法,还有实打实的60亿专项研发资金,项目过审才能领到后续拨款,等于给产业链搭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且,不只是中央,地方上比如上海,也已经出了类似政策,最高单个企业能拿到3000万研发奖励,简直是“硬核补贴+荣誉加身”。

还有全固态电池的行业标准,把行业里的大小玩家直接按在了一条道上,谁要是还想搞“野路子”,基本没戏,统一标准后大家都得排队照章行动,制度化了进程,方便规模落地。

这种政策共振,你说牛不牛?

整个行业的节奏都被加快了。

产业端也没闲着,别觉得实验室里还在瞎搞,那是前几年的老黄历。

今年,各路猛男企业都开始给出貌似靠谱的产能时间表,谁也不敢落后一步。

像宁德时代,世界动力电池老大,已经搞了一条一GWh固态中试线,能量密度直接拉到四百,再多跑一千多圈都活蹦乱跳。

和蔚来合作的凝聚态电池是半固态的,但已经量产,能量密度直奔五百,一下子就让“液态党”倍感压力。

大家都在讲创新技术,其实拼的是谁“先落地”。

还有国轩高科的中试线良率搞到90%,孚能科技60Ah硫化物电池小批量交付、欣旺达第三代固态电池实验方案有了四百Wh/kg这种牛数,都不缺实绩。

业内机构直接罐头式预测:2025年全球半固态/固态电池出货要破10GWh,到2030年这类电池光市场规模就要2500亿,储能和消费电子最先搞“高级渗透率”,谁还不眼红?

但啊,风口再大,也会吹皱一池春水,悄悄问一句:你要投,更得看谁站在了最有把控力的位置。

盲目跟风没用,细品下来,只有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五家龙头才是稳稳的“食物链顶端”。

说白了,谁能掌控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核心材料,谁就是带队冲锋的那位指挥官。

来,跟着我一起扒一扒这五头大象,每一位都不简单。

第一个肯定是宁德时代,代号300750,动力电池一哥。

行业里的“排面担当”,全球市占率37%,别人家还在想着怎么搞技术突破,他们已经同时布局了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技术专利数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话语权掌控者”。

一口气投入两百亿搞研发,芯片、工艺啥都全面押注,和宝马、蔚来等一线车厂绑得死死地。

营收里固态业务不含糊,已经占到12%,跟市场大哥一样,谁都绕不开他。

你想买电池,不找宁德简直是开倒车。

第二位主角叫先导智能,代码300450,被称为设备端的绝对主力。

固态电池要量产,必须有专用设备开路,谁能把涂布热压、干法电极设备全线打包,一家独大?

先导智能。

他们设备市占率70%,还拿下了韩国一个近20亿订单,行业里独树一帜。

最近设备需求暴涨,营收同比增了210%,连宁德、比亚迪都在给他下单。

股价也是跟着产业一起猛涨。

有句玩笑话:电池厂还没动,设备厂已经把钱赚到了——确实如此。

第三位主攻材料端,赣锋锂业,代码002460。

材料才是电池的“筋骨精气”,谁能在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主线全布局?

赣锋锂业。

重庆基地量产已上线,生产成本打败日本同行,低了整整四成,专利占国内总量18%。

营收一路高歌,固态电解质业务涨了185%,毛利率也升到35.7%。

他们不仅做材料,还和大众、一些大储能项目深度合作,玩法叫“材料-电池-应用”一体化,谁都想抄,但目前只有赣锋最全能,抗风险能力也很强。

第四个叫上海洗霸,代码603200,氧化物电解质领域的量产先锋。

他们的LLZO氧化物电解质技术行内一流,量产率98%,成本比进口干掉一半,成了比亚迪刀片固态项目的独家供应商。

净利润暴涨210%,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储能场景下更是主力军。

懂的都懂,储能市场就看谁技术硬,谁安全性高,上海洗霸的产品供货有独家光环,成长性值得关注。

最后一位,还有点另类,金龙羽,代码002882。

别人家还在技术验证、市场试水,他已经拿到了固态电池的商用订单,A股里第一个这样干的公司。

产品直接切入无人机领域,能量密度也飙到500Wh/kg。

公司二季度预告净利润增了320%,虽然目前产能规模一般,但有首发优势,消费电子、特种装备后面都有机会,是彻底玩转量产经验的探路者。

看到这,可能大家会问:技术牛是牛,可真要投资,怎么看每个公司的进展节奏?

盯紧三个信号,基本不会跑偏。

第一,政策细则啥时候落地,工信部的“人工智能+制造”专项里惠及固态电池的部分、60亿专项补贴后续拨款,是不是到账,这直接决定产业研发和产能建设速度,有钱就有戏。

第二,产能实际是不是都落地了,比如宁德时代中试线优化进度、国轩高科装车测试、赣锋产能爬坡,这些都是“能不能批量造出来”的关键。

第三,终端客户验证,电池企业和车厂、机器人厂商合作到什么程度,到底特斯拉、蔚来这些大玩家反馈怎么样,业绩和股价都得看终端反馈。

一句话,别只看PPT,要有实打实的落地数据、客户反馈,才是真本事。

当然,市场难免有人唱多,也难免有怂人喊风险。

现在产业化还是初期,2025全球渗透率预计0.1%,短期业绩贡献没那么夸张,后续价值还是得靠技术迭代、成本压缩。

有一点必须警惕,技术路线万一切换,谁家的研发储备和量产规划最清晰,谁未来才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不是所有号称“独角兽”的公司都能熬到最后,集中火力关注有持续创新和稳健现金流的头部,才稳妥。

仔细想想,这一波固态电池赛道真的有点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赛,那时谁掌控核心供应链,谁就是行业“王中王”。

这次,宁德时代、先导智能、赣锋锂业、上海洗霸、金龙羽,每一家都不是等闲之辈,分别卡位电芯制造、设备供应、材料研发等环节,合起来就是真正的“黄金五角”。

产能迭代一年紧跟一年,政策资金滚滚流,谁能把握住产业加速的节奏线,谁就有希望在能源革命里卷走最大红包。

说到这,不得不感叹下:风口已起,站在巨变边缘,机会和风险比肩而立,谁能笑到最后其实没人敢说死。

但有一点,押错赛道不如押对公司,龙头永远比小弟靠谱,技术永远比概念更值钱。

新能源世界是真的不太一样,每年都有新鲜打法,错过了锂电池智能化的大浪,不妨这次拿下固态电池的新章,也许下一站就是“科技股咸鱼翻身”。

大家怎么看?你心里的固态电池第一股是谁?有没有小伙伴已经提前上车?留言区大胆说说,没准下一波趋势就轮到你中大奖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