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烦贷款电话的人,现在最希望它再打来:可系统已不再识别你
发布日期:2025-10-25 02:45 点击次数:158
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响起,陌生号码来自外省,接通后是AI合成的女声:“您有一笔30万低息贷款待领取……”这样的噩梦,许多人曾反复经历。但最近,这类电话悄然变少了。街头巷尾,人们开始疑惑:是技术进步了?还是骗子转行了?真相是,一场针对信贷市场的深层重构,正在无声展开。
2025年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落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祭出两大利器:一是实行合作机构“白名单”制度,银行只能与合规平台合作;二是划出年化利率24%的红线,超过即属违规。两大铁律,直接斩断了过去野蛮生长的助贷链条。
曾几何时,成千上万的助贷公司靠电话轰炸获客。它们打着“银行合作”旗号,实则层层加码,将实际利率推高至36%甚至更高。风控外包、数据滥用、身份冒用,乱象丛生。如今,监管穿透到底层资产与成本结构,尾部平台无法再靠“擦边球”生存。仅三个月内,超七成中小助贷机构退出市场,营销电话自然销声匿迹。
但这清静背后,代价正在显现。银行不再依赖外部推送客户,转而自主审批、严控风险。消费贷平均通过率下降近三成,有申请人反映,过去轻松获批的25万元额度,如今被压至15万元以下。更严峻的是,那些信用记录薄弱、收入不稳定的中低收入者和小微经营者,正被系统性排除在外。
过去,他们或许能以较高成本借到钱——虽不理想,却是救命通道。如今,这条通道正在坍塌。头部平台如蚂蚁、京东因风控数据完整,仍能接入银行体系;而中小平台既无牌照,又缺数据,彻底失去生存空间。银行宁愿少放,也不愿冒不良上升的风险。2024年末,部分股份制银行消费贷不良率已飙至12.37%,教训深刻。
监管的初衷是保护金融安全与消费者权益,这无可指摘。但当合规成为门槛,技术成为壁垒,信贷资源便不可避免地向优质客群集中。普通人融资的“可得性”正在让位于“安全性”。这不是退步,而是转型的阵痛。
未来,信贷不会消失,但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银行自建风控团队、嵌入场景数据、依赖真实交易流的趋势不可逆转。对普通人而言,信用积累比以往更重要。没有稳定流水、没有纳税记录、没有数字足迹,就难被现代金融体系识别。
电话安静了,但门槛高了。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拒绝贷款,而是如何被贷款选中。在这个越来越“数据化”的金融世界里,别再问为什么没人打电话给你了——该问的是,你是否还在这套系统里。
下一篇:上海青浦区个人独资企业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