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发动进攻,打破停火协议,伊朗承认:多名官员遭“清理”
发布日期:2025-11-20 23:33 点击次数:182
停火协议刚过一周,加沙又陷入了炮火。以色列根本没打招呼,战机直接飞到了加沙上空,代尔拜拉赫的天空再次成了轰炸声的背景。理由很快抛出来,说是遭到武装人员开火,然后就是密集空袭覆盖区域。可有意思的是,这地方在10月4日才刚被炸过,图法居民区那次死了18人。
其实这场停火,从第一天就松松垮垮。根子在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盘算。10月18日,他宣布要参加2026年的大选。声明一出,第二天极右翼盟友、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立刻要求对加沙更强硬。一个要巩固选票,一个要展示鹰派立场,这诉求凑到一起再合适不过。内塔尼亚胡此时正处于腐败指控和人质危机的双重压力中。炮声不仅打在加沙,也打在国内民众的抱怨声上,瞬间盖过了内部争议。把战事当成遮丑布,这一手真是老练。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伊朗东南部也起了波澜。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爆发极端袭击,多名逊尼派部族领袖被斩首。伊朗革命卫队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以色列。这里面的问题不只是安全事件,而是一次政治串联。伊朗顺势把外部敌人的阴影引入国内,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同时变成反以力量的代言人。这是一场低成本、高回报的形象塑造。
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暗战早已公开。6月,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伊朗用导弹回击,两边直接过招。如今在加沙的打击,也有阻止伊朗代理人开辟第二战线的考量。伊朗的东南部被袭击,更被认为是以色列在背后推动,想制造内部不稳。伊朗避开正面冲突,反而加固“反以统一战线”这个话术,把外部矛盾变成内部团结的推手。
加沙的停火废墟,成了两国博弈的灰色地带。政治人物手里的棋盘越下越大,普通人只能被动接招。拉法口岸在停火协议里说好开放,可以色列压根没履行。这条本该给加沙补给的线,成了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食品、药品被绑在政治条件上,这是最残酷的现实。
生活物资的短缺只是其中一面,更可怕的是生命安全也被架空。所谓的安全疏散路线,一辆载满流离失所者的汽车遭袭,11名平民死了,几乎一半是孩子。这些孩子本该在课堂里,却被炸成了冷冰冰的数字。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令人心凉。批评以色列总是“敏感”,联合国的决议一次次流产,权威一点点被磨掉。双重标准的结果,就是炮火循环不止,苦难更深。有罪不罚的死循环,让加沙看不见尽头。
巴以的分歧本质就是零和。以色列要人质优先,还要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哈马斯则坚持撤军时间表、释放巴勒斯坦囚犯,还想参与加沙的治理。回到两国方案并建立可约束的安全机制,是唯一能把这局收回来的路。但在当前的棋局里,这条路几乎看不见影子。
往回看,这一连串的动作几乎是连环扣。停火只是纸面协议,内塔尼亚胡需要舞台,本-格维尔帮他抬高音量。外部战事一响,国内骂声就被压下去。与此同时,伊朗抓住机会,用极端袭击事件扩展政治叙事。不管是南部的枪声,还是加沙的炮声,都在替一群人的政治目标提供燃料。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伊朗的这种操作不仅避免了直接军事消耗,还顺手修补了国内的教派裂缝。这种在地缘博弈里带着“内部治理”的双重收益,确实罕见。反观以色列,持续的外部冲突是维持安全话语权的最好方式,但它也必须面对巴以冲突不断拖长的代价。
现实就是这么冷硬。加沙的天空安静不了太久,因为这里已经被嵌进更大的战略棋盘里。每一次炮击,不只是对手的回应,也是在给某个政治未来加注。和平在这样的盘面下,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撕掉的标签。
伊朗和以色列在加沙之外的暗战还会继续,而加沙的人,却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停火与轰炸之间,被动等待下一轮的空气是否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