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抉择金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发布日期:2025-07-18 17:53 点击次数:85
《资治通鉴》中的抉择金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句出自《大学》的箴言,在《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在抉择面前的智慧之路,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知止:锚定抉择的坐标
“知止”意味着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底线,知晓何为应止之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因“知止”而成就伟业,也有许多人因迷失方向而陷入困境。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知止”的典范。他在位期间,深知治国之道在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他以“止于至善”为目标,将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作为自己的使命。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以史为鉴,反思前朝兴衰,制定出合理的治国方略。他广纳谏言,任用贤能,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李世民的“知止”,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抉择,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隋炀帝杨广则因不知止而走向了灭亡。他好大喜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他忽视了国家的承受能力和百姓的疾苦,将国家拖入了战争和劳役的深渊。最终,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隋朝在短短几十年内便土崩瓦解。隋炀帝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不知止,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底线,在权力和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抉择。
有定:抉择中的笃定坚守
“有定”是在明确目标与底线后,内心所产生的坚定意志。有了坚定的意志,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后,内心痛苦万分。然而,他深知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为后世留下一部信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动摇。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有定”,使他在遭受巨大挫折时,依然能够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有定”的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打压时,没有选择退缩和妥协。他深知华为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带领华为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左右。如今,华为在5G技术、芯片研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了全球科技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任正非的“有定”,使华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能静:在抉择中保持清醒
“能静”是在坚定意志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在面对抉择时,不受情绪的干扰,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以“静”字为修身之本,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艰难的抉择时,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刘备势力弱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局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的“能静”,使他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抉择,为刘备集团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在面对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和各种诱惑时,我们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例如,在投资理财时,如果我们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影响,情绪失控,盲目跟风买卖,就很容易遭受损失。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理性地分析市场趋势和投资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产的增值。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抉择智慧的传承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句箴言,不仅在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抉择,如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处理、价值观确立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抉择面前,做到“知止”“有定”“能静”,就能够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行事,做出符合自己内心需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知止”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不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经营;“有定”就是要坚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不为短期的利益所诱惑;“能静”就是要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知止”就是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不盲目攀比和追求虚荣;“有定”就是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之努力奋斗,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能静”就是要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是《资治通鉴》中蕴含的抉择智慧,它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这句箴言,在面对抉择时,做到知止、有定、能静,以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完成。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纲。书中不仅记载重大政治事件,更深入剖析统治者决策得失,如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详细记录,为后世提供治国镜鉴。
《资治通鉴》以“宁失于繁,毋失于略”为原则,文字简洁凝练,叙事生动。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经典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司马光以正楷手书全稿,草稿盈两屋,其严谨治学态度与文学造诣,使这部史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智慧宝库。翻开书页,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与司马光共话兴衰,与古人共鉴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