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你以为LABUBU只是丑萌?它正在改变奢侈品收藏圈

发布日期:2025-11-23 10:34    点击次数:53

泡泡玛特的“死而复生”,怎么看?

最近谈起潮玩圈,谁都绕不开泡泡玛特,这家公司曾一度被唱衰,甚至,媒体各种咬牙嘲讽,说王宁的路走到头了,大家都没想到,泡泡玛特又杀了个回马枪。商业世界从不讲感情,只看结果,所以我想聊点新鲜的泡泡玛特的再翻盘,不是盲盒的魔力,也不是单靠流行偶像打榜,最核心的逻辑,是它抓住了“情绪价值”的升级版,并且,在全球消费习惯变化中,找到了新机会。

先来看大背景,大家早就达成了共识,潮流玩具已经是年轻人情绪消费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谁能让人开心,谁就能赚钱。盲盒模式早就全国泛滥,竞争惨烈,泡泡玛特不是没碰壁,2022年到2023年那一波低谷,股价直接跌到让人怀疑人生,老IP卖不动,地摊二手市场一片萧条。

但为什么泡泡玛特又能翻身?不只是Labubu一个爆款能救命,更重要的,是它上了一个新台阶。以数据来说,2024年营收达到130亿,Labubu贡献35%,2025年上半年更是138.8亿,增长204%,这是天花板级别的增长。海外收入暴涨,美洲甚至增幅超1000%,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只靠炒IP的行业黑马,背后是情绪资本的全球流动。

说到Labubu,我得聊聊细节,Labubu的丑萌设定,不是随便画个怪物那么简单。先是明星效应,比如Lisa一发合影,泰国公主一背上包,社交媒体沸腾,门店排队如春运,这流量带来的社交裂变,在任何消费品行业都是神级助攻。泡泡玛特用饥饿营销拉满情绪弦,限制产量、制造稀缺、让“隐藏款”炒上万,是掌控了用户的即时满足和攀比需求。

但市场不是只看热度,背后有更重要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早在十年前就发现,收集癖和盲盒赌博,能让人脑分泌多巴胺,获得持续快感。这种模式,像极了赌博和抽卡,不断强化用户习惯。泡泡玛特不仅懂营销套路,更懂如何让产品自带“安慰剂”,年轻人一天到晚被压力包围,买个毛绒玩具,就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泡泡玛特的全球破圈,不止靠年轻人喜欢。海外新店爆开,美国App Store购物榜冲到第一,泰国门店常年排长队,其实背后是全球消费人群变了。根据联合国人口报告,全球生育率下降,独居人口增加,家庭结构小型化,人们把原本投射在宠物和孩子身上的情感,逐渐转移到可爱的物件和虚拟IP上。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日本、美国、欧洲全都在发生。

除了Labubu,泡泡玛特还在加速IP矩阵,比如A-Z Mini、万圣节限定款,Q3有五大IP收入破十亿。毛绒品类甚至超越了传统手办,单一品类贡献44%,毛绒年增长1276%,这些数据说明一个事泡泡玛特不仅靠爆款,也在“宠物经济”与“陪伴情感”赛道上疯狂试水。

营销也不是翻来覆去玩套路,泡泡玛特在数字化探索上有新动作,比如北京朝阳公园的POP LAND乐园,植入AR和数字IP体验。海外扩张加速,2025年计划新开200店,设四个内地制造中心加两个海外工厂,目的是同步应对世界杯后的关税变化,这步棋,直接把供应链从国内压到全球。

说到这里,也不能全是好消息。任何情绪消费,都有“过山车”效应。2025年下半年,Labubu二手价跌八成,直播翻车、员工吐槽挂链定价过高,黄牛市场减少,门店人流下降,自动贩卖机空荡荡。这些迹象已经在提醒大家,不管今天怎么火,只要消费者一醒悟,热度下跌就是一夜之间。

最危险的,是过度依赖单一爆款。无论Labubu多爆,一旦新IP没续上,增长就断档,这不是假设,有太多品牌栽过跟头。情绪泡沫总有冷却时,公司如果只会饥饿营销,忽略产品力,还是会死灰复燃。苹果靠创新,耐克靠设计,泡泡玛特如果止步于炒流量,还是会变昙花一现。

最后,泡泡玛特的路带来什么启发呢?这场“死而复生”不是靠运气,靠的是认准人性的变化,敢于升级打法。收集癖只是表层,真正长期的护城河,是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感官和心理需求。全球化是出路,但也有风险,多IP矩阵才是保险。不做一锤子买卖,也别把顾客当韭菜,潮玩圈比拼的终究是创新与体验。

既然情绪消费是风口,但谁又能保证下一个Labubu不会很快被替代?也许,泡泡玛特下一个起死回生,还得靠更懂年轻人的新东西,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