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均线共振信号出现,买入机会明确,A股市场行情或迎加速阶段
发布日期:2025-11-23 22:35 点击次数:187
后台总能收到一些私信,截图花花绿绿,红线、黄线、紫线缠绕在一起,配上一句激动人心的提问:猫大,你看这个“金叉”是不是稳了?
马上要暴涨了,我能不能加仓干进去?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想回一句:算咯。
倒不是敷衍,而是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
这背后是一整套世界观,跟我的投资框架是两个平行宇宙。
你问我一个平行宇宙里的规则,在另一个宇宙里是否适用,答案只能是“不适用”。
聊这个话题有点“道义有亏”,因为可能会让一些朋友觉得被泼了冷水,甚至觉得我傲慢。
但丑话说在前面,投资这件事,如果只是想找几根线、几个指标就一劳永逸,那本质上和去庙里求签没太大区别,求的是个心理安慰。
今天就来算算这笔账,一笔关于“技术指标圣杯”的金钱账、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
1、金钱账:胜率的幻觉
任何鼓吹“一旦出现XX线,坚定买入”的说法,都有一个致命的BUG:它把一个概率问题,包装成了一个确定性事件。
我们先捋一捋技术指标的本质。
不管是均线、MACD还是布林带,它们是什么?
它们是过去价格和成交量数据的数学加工。
换句话说,它们是“后视镜”。
它们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和呈现,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
价格上涨了,所以短期均线上穿了长期均线,形成了“金叉”。
这不是“金叉”导致了上涨,而是“上涨”这个事实,通过数学公式,呈现为“金叉”这个形态。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倒置。
迷信指标的人会说,不对,我回测过,历史上每次出现这个信号,后面都涨了。
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陷阱。
第一,幸存者偏差。
你看到的,是那些恰好走出完美形态的“幸存者”。
那些出现了同样信号但后续走势一塌糊涂,甚至被ST、退市的股票,早就被你从视野里过滤掉了。
你拿着一个成功的案例,去证明这个规律的普适性,这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第二,小样本谬误。
你可能在一个月、甚至一年里,靠某个指标赚了钱。
但把时间轴拉长到十年、二十年,经历几轮牛熊周期交替,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持续有效。
市场是活的,是无数个聪明的脑袋在里面博弈,它会不断进化,让任何简单、固定的套利模式失效。
今天有效的“圣杯”,明天可能就是“巨坑”。
所以算金钱账,靠一个指标模板去操作,短期可能因为运气尝到甜头,长期看,刨去交易成本和偶尔的黑天鹅,期望收益基本是负的。
你以为你在做高胜率的套利,其实你只是在玩一个设计精巧的轮盘赌,而赌场永远是抽水的那一方。
2. 情绪账:虚假掌控感的代价
如果说金钱账算下来是亏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痴迷于寻找“两根线”?
因为这件事的“情绪价值”太高了。
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是不确定性。
面对一个混沌、随机、无法预测的未来,人的本能反应是焦虑和恐惧。
而技术指标,恰好提供了一剂完美的精神止痛药。
它给了你一套清晰的、非黑即白的规则:金叉就买,死叉就卖;突破上轨就追,跌破下轨就跑。
这套规则把复杂的决策过程,简化成了看图连线的小学题,极大地降低了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
你不再需要去研究“浓眉大眼”的公司财报,不用去分析行业格局,更不用去理解宏观流动性。
你只需要盯着屏幕上的几根线,像一个流水线工人,执行指令即可。
这种“掌控感”是会上瘾的。
但这是一笔昂贵的情绪借贷。
当你靠这套系统赚钱时,你会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技术牛逼”,多巴胺飙升;而当它失灵导致亏损时,巨大的认知失调会让你极度痛苦。
你会开始怀疑,是自己没用对?
是参数设置错了?
还是庄家在“骗线”?
你不会去质疑这个“圣杯”本身,因为承认它无效,就等于承认自己过去坚信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在心理上是更难接受的。
于是,你陷入了一个“寻找-验证-失败-再寻找”的死循环。
今天学“布林带”,明天学“缠论”,后天又去研究“波浪理论”,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更完美的“圣杯”。
这整个过程,就是巨大的情绪内耗。
这笔情绪账算下来,你付出的焦虑、悔恨和自我怀疑,远比金钱的损失更折磨人。
3. 机会成本账:认知上的懒惰
这是三笔账里,最隐蔽、也最致命的一笔。
你在研究“两根线”的时候,放弃了什么?
你放弃了去理解这个世界真实运转的商业逻辑。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当你把每天盘后复盘的时间,都用来画线、找交叉点时,你就没有时间去读一家公司的年报,去理解它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有多深;你就没有时间去跟踪产业链的上下游,去判断一个行业景气度的拐点;你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宏观经济,去感受利率和流动性如何影响资产定价。
三年后,痴迷指标的人,脑子里装满了各种“顶分型”、“底分'、“三买三卖”的术语,但对这些股票背后对应的公司,可能连主营业务都说不清楚。而另一个把时间花在研究基本面上的人,可能已经能清晰地勾勒出几个核心行业的竞争格局,对自己持仓的公司如数家珍。
前者构建的是一个“屠龙术”的技能树,看起来很酷,但在真实世界里毫无用武之地。后者构建的是一个关于商业和价值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才是能让你在投资这条路上走得远、走得稳的“财务安全垫”。
技术分析不是一无是处,它在观察市场情绪、辅助仓位管理上有一定作用。但把它当成决策的唯一依据,甚至奉为“圣杯”,就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这种懒惰的代价,就是你永远无法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投资框架,永远只能在市场的表层噪音里随波逐流,被人收割。
我的投资体系里没有这种“两根线”的秘籍。我的方法很笨,笨到有些无聊。无非是搞清楚宏观周期在哪个位置,然后自上而下找到景气度高的行业,再自下而上在这些行业里挑选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的公司,分散持有,然后就躺平,等待价值兑现。这个过程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等待和阅读,远没有“金叉买入”来得刺激。
但这套笨方法,能让我睡得着觉。因为它不依赖于预测,而是建立在应对之上。它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并试图构建一个足够强韧的系统去抵御这种不确定性。
投资是一场关于认知的修行,任何试图寻找捷径的想法,最终都会被证明是走了最远的路。共勉共戒。
上一篇:广州按揭房抵押贷款常见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