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完农药,还能空战?乌军鼓捣出的稀奇战机首次现身战场
发布日期:2025-08-18 01:32 点击次数:118
近日,一段模糊的俄乌战场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一架执行反无人机任务的乌克兰飞机正贴着玉米田低空掠过,机翼下两枚银灰色导弹格外醒目。不过这飞机并不是乌军常见的苏-27战机,也不是新装备的F-16战机,而是原本应该在农田里喷洒农药的捷克产兹林Z-37 Agro Turbo农用飞机。
这段视频揭开了目前乌克兰军队在面对俄军铺天盖地的无人机时的无奈,由于缺乏专用的反无人机装备,乌军不得不将退役或闲置的农用飞机改装为反无人机拦截机,而这架Z-37T正是其中的代表。
自 2022 年冲突爆发以来,无人机已成为俄乌战场的 "主角" 之一。俄罗斯凭借"天竺葵 - 2" 自杀无人机以及 "柳叶刀" 巡飞弹等装备,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无人机攻势。这些无人机不仅覆盖乌军前线阵地、后勤枢纽,更深入乌克兰腹地,对基础设施和民生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俄军无人机战术呈现出鲜明的 "低成本、高饱和" 特征。以 "见证者- 136" 为例,单机制造成本仅数千美元,却能携带 50 公斤战斗部飞行约 1000 公里;升级版 "天竺葵- 2" 通过简化导航系统和采用商用零部件,成本进一步压低。更棘手的是俄军广泛采用的 "蜂群战术"—一次出动数十架甚至上百架无人机形成协同攻击波,既能消耗乌军防空弹药,又能提高突防成功率。
面对这种 "低慢小" 目标的饱和攻击,乌军现有防空体系陷入明显困境。高性能战斗机如 F-16 虽具备拦截能力,但每架造价高达数千万美元,飞行一小时成本超过 2 万美元,用其拦截低成本无人机显然 "得不偿失"。
"爱国者" 等高端防空系统单枚导弹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用于拦截数千美元的无人机在经济上也完全不划算;而便携式防空导弹如 "毒刺",有效射程不足 5 公里,难以应对中低空大范围来袭的无人机群。
乌克兰空军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曾坦言:"我们每天要应对数十架无人机的攻击,现有的防空资源就像用手术刀拍蚊子,效率极低且消耗巨大。" 这种资源与需求的严重错配,迫使乌军必须寻找更经济、更适配的解决方案。
在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下,乌军将目光投向了遍布东欧的民用资产-农用飞机。其中,捷克兹林 Z-37就成为了最新的改装平台,这一选择背后蕴含着严密的战术逻辑与技术考量。
从平台特性看,Z-137 与无人机的活动特性高度匹配。该机型基于捷克斯洛伐克 Z-37"蜜蜂" 系列农用机发展而来,1980 年代升级为涡轮螺旋桨动力后,保留了低空低速飞行的核心优势。其最大平飞速度约 200 公里/小时,失速速度低至81公里/小时,恰好覆盖俄军无人机的活动区间—"柳叶刀" 巡飞弹飞行速度为80-150公里/小时,"天竺葵- 2" 巡航速度约180 公里/小时。这种速度匹配性使Z-137能对无人机实施持续跟踪。
更关键的是改装成本的显著优势。Z-137在东欧存量极大,仅乌克兰境内就有超过200架退役或封存的该型飞机,单架采购成本不足10万美元。相比之下,一架全新战斗机的造价动辄数千万美元,即便是二手轻型战斗机单价也超过百万美元。在改装过程中,乌军仅需对机翼挂架进行加固、加装简易通信设备和导弹发射装置,单架改装成本控制在 5 万美元以内,总成本不到专业战斗机的百分之一。
从使用场景看,农用飞机的作业特性也与反无人机任务高度契合。Z-137 原本设计用于低空喷洒农药,具备在复杂地形上空稳定飞行的能力,这与俄军无人机常利用地形遮蔽实施突防的战术形成针对性克制。
此外,东欧地区成熟的农用飞机维修体系为改装提供了保障。乌克兰境内有多家具备 Z-137 维修资质的企业,能快速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这使得改装后的机群能保持较高的出勤率,避免了因备件短缺导致的装备闲置。
乌军对 Z-137 的改装遵循 "极简实用" 原则,在有限条件下实现作战功能的最大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技术局限。
比如火控系统的简化是改装的核心难点。由于缺乏专用火控雷达,Z-137 的导弹发射主要依赖飞行员目视瞄准,这对飞行员的反应速度和观察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复杂气象条件或夜间环境下,飞行员的观察能力大幅下降,拦截成功率显著降低。乌军内部数据显示,晴朗白天的拦截成功率约为 30%,而在阴天或黄昏时段则降至10%以下。
而且要及时的搜索到来袭无人机,还需要依靠地面精确的引导,这个其实很考验乌军的空地协同能力。
另外,Z-137的续航时间仅约4小时,无法实现 24 小时持续巡逻,只能采用 "轮班制" 执行任务。
从喷药机到反无人机专用机,Z-137 的战场转型见证了俄乌冲突的残酷与创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类似的 "低成本创新" 其实一直在不断涌现,它们虽不完美,却生动诠释了战争中 "生存智慧" 的真正内涵-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