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要是让赵云替关羽守荆州,能不能防住吕蒙的偷袭

发布日期:2025-10-09 15:57    点击次数:163

参考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冬日的临沮,江水寒彻骨髓。一代武圣关羽的传奇人生,就在这个萧瑟的冬夜画下了句号。

当潘璋的司马马忠将关羽父子擒获的那一刻,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威震华夏"的盖世英雄,竟然会以如此悲壮的方式告别人世。

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伐围攻樊城,到十二月败走麦城被擒杀,短短半年时间,关羽经历了从人生巅峰到彻底败亡的急剧转变。

水淹七军时的辉煌还历历在目,吕蒙白衣渡江的偷袭却已让一切化为乌有。荆州这块被誉为"帝王之资"的战略要地,就这样从蜀汉手中滑落,再也没有回来过。

这场失败震撼了整个三国。曹操闻讯后长出一口气,孙权终于如愿以偿,而远在成都的刘备则悲愤交加,从此一蹶不振。

更让后世扼腕叹息的是,这场失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关羽虽然勇冠三军,但在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上确实存在不足,这才给了吕蒙可乘之机。

历史总是充满了假设的空间。如果当初镇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那个从常山真定走出、被誉为"常山赵子龙"的赵云,三国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

赵云这个人,在整个三国历史中都显得与众不同。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从跟随刘备开始,几乎从未打过败仗。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汉水之战以少胜多显神威,每一次都堪称经典。

更重要的是,赵云的性格和关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刚而自矜,赵云则深沉内敛;关羽重义轻利,赵云则智勇双全;关羽容易冲动,赵云则谨慎细致。

这些差别在平时看不出什么,但在荆州这样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却可能决定成败。

【一】关羽败亡的深层原因

要搞清楚赵云能否做得更好,首先得弄明白关羽当年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

建安二十四年对蜀汉来说,原本是个值得庆贺的年份。正月里,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成名,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震动天下。

五月间,曹操被迫从汉中撤军,刘备终于拿下了这块梦寐以求的战略要地。七月份,刘备在汉中自立为王,分封群臣,关羽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地位仅次于刘备。

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关羽做出了那个改变历史的决定——率军北伐。他从江陵出发,率领四万精锐部队北上,围攻曹魏重镇樊城。

这一仗开局确实漂亮,关羽利用秋季汉水暴涨的天时,水淹于禁七军三万人,俘获于禁,斩杀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想迁都避其锋芒。

可是光鲜的背后,隐患早就埋下了。关羽这个人,武功盖世没得说,忠义无双也没得说,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太过自负,而且情商不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权求亲这件事。早在关羽北伐之前,孙权就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这本来是个绝佳的政治机会,两家联姻,可以彻底稳住后方,让关羽专心对付曹魏。

结果关羽怎么回应的,不仅一口回绝,还辱骂了孙权的使者,说出了那句让人咬牙切齿的话:"虎女岂能配犬子。"这句话一出口,等于彻底得罪了孙权。

要知道,孙权虽然表面上还是刘备的盟友,但他对荆州这块肥肉早就垂涎三尺了。

东吴的谋士们早就对孙权说过,荆州是"帝王之资",得之可以称霸天下。现在被关羽这么一羞辱,孙权能不怀恨在心吗?

更要命的是军事部署上的失误。关羽北伐的时候,几乎把荆州的主力部队全部抽空了,只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

这两个人的能力和忠诚度本来就有问题,特别是糜芳,虽然是刘备的小舅子,但做事情一直不太靠谱。

关羽出征前,江陵城里还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了不少军需物资。关羽本想追究糜芳的责任,可糜芳毕竟是国舅爷,不好太过苛责,就说了句"还当治之"——等我回来再收拾你。

这句话虽然显示了关羽的威严,但也给糜芳和士仁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个失误,就是对盟友的误判。关羽大概觉得,不管怎么说,东吴也不会在蜀汉与曹魏激战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毕竟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孙联盟已经维持了十多年,虽然期间有过摩擦,但大体上还是合作大于冲突。

关羽万万没想到,吕蒙早就在暗中策划这一切了。吕蒙先是装病,让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担任都督,故意示弱。

陆逊上任后,还专门给关羽写了封极其谦卑的信,大大赞扬关羽的功德,说自己年纪轻资历浅,希望能得到关羽的指导。

关羽看了这封信,果然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甚至把原本用来防备东吴的部分兵力也调到了前线。

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吕蒙设下的圈套。当关羽在樊城前线厮杀的时候,吕蒙已经悄悄准备好了渡江的船只和兵马,就等着给他致命一击。

【二】常山赵子龙的过人之处

现在来看看赵云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国志》记载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光是这个外表描述就能看出他的不凡。在那个时代,身高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五左右,在普通人中绝对算是鹤立鸡群了。

加上"姿颜雄伟"四个字,说明赵云不仅高大,而且相貌威武,光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但赵云真正厉害的不是外表,而是他的内在品质。史书评价他"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把他的智谋和勇武并列,这一点就跟关羽很不一样。

关羽虽然也很勇猛,但更多的是靠个人武力和威名震慑敌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简单粗暴。赵云则不同,他不仅勇猛,更重要的是会动脑子。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那个著名的长坂坡救主事件。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仓皇逃跑。

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投降曹操去了。刘备毫不犹豫地说:"子龙不弃我走也。"

果然,没过多久赵云就回来了,而且怀里还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身边保护着甘夫人。

这件事听起来很传奇,仿佛是小说里的情节,但史书记载得很清楚:"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个事件如果仔细分析,就能看出赵云的过人之处。面对曹军的重围,他没有鲁莽地硬冲,而是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找准时机,利用混乱成功脱身。

整个过程中,他既要保护刘禅的安全,又要照顾甘夫人,还要在曹军的围追堵截中杀出重围,没有过人的智慧和胆量是绝对做不到的。

再看汉水之战,这个例子更能说明赵云的军事才能。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亲自率军来争汉中,在北山囤积了数千万囊粮草。

黄忠看到后,提议去劫取这些粮草。赵云知道这是险事,便与黄忠约定了时限,如果超时不归,自己就带人去接应。

黄忠果然逾期未归,赵云立即率领轻骑前往接应,正好与追击黄忠的曹军大部队遭遇。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赵云没有慌张,反而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率军回到营寨前,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一副空城计的架势。

曹军见状,怀疑有埋伏,犹豫不前。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赵云突然下令反击,曹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魂飞魄散,自相践踏,死伤惨重。刘备得知后大加赞赏,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赵云的军事素养。他不仅有勇,更有谋;不仅能打硬仗,更能打巧仗;不仅临危不乱,还能化险为夷。这些品质,正是守卫荆州这样复杂局面所必需的。

赵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性。蜀汉建立后,刘备要把成都的田宅分给功臣,赵云坚决拒绝了。

他的理由很朴实:"国贼非但曹操,未可偃兵休士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给军士,其安土重迁之心,必不可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国家的敌人不仅仅是曹操,现在还不能停止军事行动。等天下平定了,大家各自回到故乡种地,那才是最好的结局。

益州的老百姓刚刚经历战乱,应该把田宅还给他们,如果分给军士,老百姓肯定不高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赵云考虑问题总是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想。他不贪图个人享受,不计较一时得失,这种品格在乱世中是非常难得的。

【三】荆州的战略地位与守卫难题

要分析赵云能否守住荆州,还得先了解荆州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要,又有多难守。

三国时期的荆州,绝不是现在湖北荆州市那么小的概念。

当时的荆州是汉朝十三州之一,包括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郡,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全境,加上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广大地区。

这么大的地盘,战略地位当然非同小可。荆州北接中原腹地,南控岭南门户,东临江淮平原,西通巴蜀山川,可以说是天下之中枢。

占据荆州,向北可以直插曹魏的心脏地带,向东可以威胁孙吴的根本利益,向西可以保证蜀汉的门户安全,向南可以控制整个南方。

难怪当年鲁肃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甘宁也说过:"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就连曹操的谋士荀彧都认为,要想统一天下,最后一步就是"南临荆州"。

正因为荆州如此重要,所以三家都想要,也都不想让别人独占。这就造成了荆州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

赤壁之战后,荆州实际上被三分。

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控制着襄阳、樊城、新野等重要城池;刘备占据荆州中南部的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郡,治所设在江陵;孙权则占据江夏郡的东部和南郡的一小部分。

这种分割状态本身就很不稳定。三家在荆州的利益冲突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

曹操一直想收回整个荆州,重新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孙权更是把荆州视为自己的禁脔,特别是南郡江陵这个核心地区;刘备当然也不想失去这块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守荆州,都面临着多线作战的压力。既要防北面的曹魏,又要防东面的东吴,兵力怎么分配都是个头疼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荆州的地理环境虽然重要,但实际上很难防守。

荆州的核心是江汉平原,地势相对平坦,虽然有长江、汉水、洞庭湖等水系作为天然屏障,但一旦被突破,就是一马平川,很难组织第二道有效的防线。

特别是江陵这个地方,虽然号称"金城之固",但它的战略地位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说它是优势,因为江陵扼守长江要冲,控制南北交通,经济文化都很发达;说它是劣势,因为江陵四面受敌,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的攻击,都很难完全防住。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不主动出击,就只能被动挨打,坐视曹魏在汉中站稳脚跟;主动出击,就必须调动大量兵力,后方必然空虚。

而荆州这个地方,一旦后方空虚,就很容易被敌人钻空子。

这个困局不是哪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客观形势使然。即使换成赵云,也必须面对同样的选择。

【四】建安二十四年的政治风云

建安二十四年表面上看是蜀汉集团的巅峰时期,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种政治暗流早已涌动。

这一年年初,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激战正酣。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率军反扑,双方在定军山一带对峙了几个月。最终曹操无功而返,刘备占据了整个汉中。

这个胜利对蜀汉集团来说意义重大。汉中不仅是益州的门户,更是进攻关中、威胁曹魏心脏地带的前进基地。占据汉中,意味着蜀汉有了与曹魏正面抗衡的资本。

刘备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七月份果断称王,建立了汉中王的政权。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这等于是向天下宣告:汉室正统在蜀,我刘备才是汉献帝的合法继承人。

称王之后,刘备开始大封群臣。关羽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这个安排基本上确立了蜀汉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

但是,政治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军事上的困难。蜀汉集团虽然占据了汉中,但代价也是巨大的。

为了这一仗,刘备几乎动员了益州的全部力量,连后方的治安维持都成了问题。诸葛亮在给刘备的书信中感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明当时的动员程度已经到了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荆州的兵力分配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支援汉中,刘备可能守不住这块新到手的地盘;如果支援汉中,荆州的防务就会出现漏洞。

更麻烦的是内部关系的微妙变化。刘备称王后,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调整,一些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

比如糜芳这样的元老,虽然有国舅的身份,但在新的权力结构中地位有所下降,心理上难免有些不平衡。

这种政治环境的变化,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关羽在前线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后方的政治基础其实已经开始松动了。

东吴方面的情况也很复杂。孙权虽然表面上还是刘备的盟友,但实际上早就在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了。

刘备称王这件事,对孙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因为这意味着蜀汉集团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而是要争夺天下正统的地位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选择。继续与刘备结盟,固然可以共同对抗曹魏,但如果刘备真的做大了,对东吴来说未必是好事。

与曹操联手对付刘备,虽然在道义上说不过去,但从现实利益考虑,却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曹操当然也看到了这种机会。刘备称王后,曹操立即调整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开始暗中与孙权接触,承诺如果东吴出兵攻打荆州,可以"割江南以封权"。

这个诱惑对孙权来说是很难拒绝的,因为这等于是承认东吴对江南地区的合法统治权。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关羽的北伐行动就显得特别危险了。他也许以为自己是在为蜀汉集团建功立业,实际上却是在刀尖上跳舞。一步走错,就是万劫不复。

看完关羽失败的种种原因,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关羽在外交、军事、政治各方面都有明显的缺陷,那换成赵云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肯定就能守住荆州了。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建安二十四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曹操虽然在汉中败给了刘备,但他在中原的根基依然深厚,整体实力仍然是三家中最强的。

孙权表面上还维持着与刘备的同盟关系,但实际上早已开始暗中筹谋背叛。最关键的是,刘备集团虽然这一年看似达到了顶峰,但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使是赵云这样的名将,要想完全守住荆州也绝非易事。吕蒙之所以敢发动白衣渡江,绝不仅仅是看准了关羽的疏忽大意,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精心布局。

赵云如果真的接替关羽镇守荆州,他面对的将是吕蒙设下的层层陷阱。

从陆逊的示弱麻痹,到白衣商船的精心伪装,从糜芳士仁的内心恐惧,到东吴水军的秘密集结,每一环都是致命的考验。而这一切的背后,还有曹操与孙权暗中结盟的惊天阴谋。

常山赵子龙的智勇能否洞察这些危机,他那"一身都是胆"的传奇能否在荆州这个四战之地续写新的篇章。

这个答案,将决定荆州的最终命运,也将改写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

【五】赵云能否识破吕蒙的计谋

现在来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赵云守荆州,他能不能防住吕蒙的白衣渡江偷袭。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吕蒙这次行动的精妙之处。吕蒙的计划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每一步都算得很精准。

第一步是麻痹敌人。吕蒙假装生病,让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担任都督。

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陆逊当时才三十多岁,在江东虽然有些名气,但远没有达到吕蒙那样的地位。关羽听说换了陆逊,自然会轻视这个年轻人。

果然,陆逊上任后立即给关羽写信,言辞极其谦卑,大大赞扬关羽的功德威名,说自己年纪轻资历浅,希望能得到关羽的指教。

关羽看了这封信,果然放松了警惕,甚至把原来防备东吴的部分兵力也调到了前线。

那么赵云会不会也中这个计呢?答案是:很可能不会。

赵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细致,从不轻敌。即使陆逊再怎么示弱,赵云也不会因此就放松对东吴的防备。

他会想:东吴换帅,不管新人有多年轻,都说明他们在调整战略部署,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更重要的是,赵云的军事素养比关羽更全面。关羽主要是靠个人武力和威名震慑敌人,对于复杂的军事谋略相对生疏。赵云则不同,他既能打硬仗,也会打巧仗,对各种军事计谋都很敏感。

比如长坂坡救主的时候,赵云就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眼光。面对曹军的重围,他没有硬冲,而是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找准时机成功脱身。

汉水之战的时候,面对数倍于己的曹军,他用空城计成功化险为夷。这些都说明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

以赵云的军事敏感性,他很可能会察觉到陆逊那封信的异常。一个刚上任的年轻都督,为什么要给敌方主将写这么谦卑的信?

正常情况下,新官上任都要显示自己的威严,怎么可能一上来就示弱?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即使退一步说,赵云真的被陆逊的信迷惑了,他也不会像关羽那样大幅调动防务。赵云做事情历来稳扎稳打,绝不会为了前线的一点优势就把后方彻底暴露给敌人。

第二步是秘密准备。吕蒙让士兵扮成商人,船只伪装成商船,连服装都换成白色的,所以叫"白衣渡江"。这样的伪装在夜色掩护下,确实很难被发现。

但是,如果荆州的守备足够严密,这种伪装还是有可能被识破的。关键在于江边的哨兵是否尽职,巡逻是否严密。

关羽在这方面确实有疏漏。他把主力都调到前线后,后方的防务就相对松懈了。江边的哨兵数量不足,巡逻也不够密集,这才让吕蒙的伪装船队蒙混过关。

赵云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他历来重视防务,不会因为前线打得顺利就放松后方的警戒。即使要调兵支援前线,他也会确保后方的关键位置有足够的兵力把守。

特别是江边的防务,赵云肯定会格外重视。荆州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敌人如果要偷袭,最可能的路线就是从水路。所以江边的哨兵、巡逻船只、烽火台这些都是防守的重点。

以赵云的军事素养,他很可能会在江边设置多层防线:第一层是远距离的侦察哨,负责监视江面的动向;

第二层是近距离的警戒哨,负责盘查过往船只;第三层是机动巡逻队,负责处理突发情况。这样的防务布置,吕蒙想要悄无声息地渡江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三步是选择时机。吕蒙选择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动手,这个时机确实选得很精准。

此时关羽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且前线战事正紧,绝对想不到东吴会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刀子。

但是,如果换成赵云,他会不会也在这个时候放松警惕呢?答案还是:不太可能。

赵云这个人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谨慎。他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绝不会因为一时的胜利就忘乎所以。

而且,赵云对政治形势的判断比关羽更敏锐。他会意识到,水淹七军虽然是个辉煌的胜利,但也会让各方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特别是东吴,看到蜀汉的实力如此强大,很可能会感到威胁,进而改变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不仅不会放松对东吴的防备,反而会加强警戒。他会想:现在正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敌人看到我们强大了,肯定会想办法阻止我们继续发展。

第四步是内部策反。吕蒙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糜芳和士仁的背叛。这两个人本来就对关羽有怨气,听说关羽要回来"治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降了东吴。

那么赵云会不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呢?

从人事安排上看,赵云肯定会比关羽做得更好。糜芳虽然是刘备的小舅子,但他的能力和忠诚度确实有问题。以赵云的为人和威望,他很可能会想办法把糜芳调离江陵这个重要位置。

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政治技巧。赵云可能会这样操作:以糜芳有军事才能为理由,建议他到前线参加作战,既可以建功立业,又可以为国效力。这样既给了糜芳面子,又把他调离了关键岗位。

至于士仁,赵云也会有相应的安排。总之,他不会像关羽那样,把后方的重要据点交给可靠性存疑的人来守卫。

即使糜芳、士仁真的有背叛的想法,在赵云手下也没那么容易得逞。赵云用人向来谨慎,会在关键位置安排多重保险。

比如说,表面上是糜芳守江陵,实际上可能还有赵云的心腹在暗中监督。

最重要的是,赵云不会像关羽那样说"还当治之"这种话。赵云为人宽厚,即使部下犯了错误,也会以教育为主,不会动不动就威胁要严惩。

这样一来,糜芳、士仁就不会有那种被逼上梁山的感觉。

综合分析下来,如果真的是赵云守荆州,吕蒙的白衣渡江计划很可能会失败。至少不会像对付关羽那样轻松,很可能会遭到有效的抵抗。

【六】历史假设的最终答案

但是,即使赵云能够防住吕蒙的第一次偷袭,就能彻底保住荆州吗?答案恐怕还是:很困难。

因为荆州失守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守将的个人能力,而在于整个战略格局的变化。建安二十四年的曹孙联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必然。

曹操和孙权都是一代枭雄,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让刘备集团继续发展下去,对他们都是巨大的威胁。

刘备占据汉中后,已经具备了北伐中原的实力;如果再让他稳固荆州,形成东西夹攻的态势,曹魏就真的危险了。

对孙权来说,刘备的强大同样是个威胁。如果蜀汉真的统一了天下,东吴的独立地位就没有了保障。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再后悔,不如趁现在还有机会,先下手为强。

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使赵云守住了荆州,曹孙两家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会想出其他的办法,比如增加兵力投入,比如从其他方向发动攻击,比如进行更大规模的策反活动等等。

更要命的是,蜀汉集团本身的实力限制。建安二十四年的蜀汉,看似达到了顶峰,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为了夺取汉中,刘备几乎动员了益州的全部力量,国力消耗巨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同时在汉中和荆州两线作战,实在是力不从心。

即使赵云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凭空变出兵来,也不可能解决蜀汉集团面临的根本性困难。他最多能够让荆州多撑一段时间,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失败的命运。

不过,如果赵云真的守住了荆州,哪怕只是多撑几个月,对整个三国历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如果荆州不失,关羽就不会死,蜀汉就不会损失这员大将。虽说关羽性格有缺陷,但他的军事能力和象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有关羽在,蜀汉的威慑力就在。

其次,如果荆州不失,刘备就不会发动夷陵之战。刘备伐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关羽报仇,顺便夺回荆州。

如果荆州还在手里,关羽还活着,刘备就没有理由与东吴翻脸,更不会亲自率军东征。

没有夷陵之战,刘备就不会败得那么惨,也不会因为愤懑而早逝。如果刘备能多活几年,以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也许能找到扭转局面的办法。

最重要的是,如果荆州不失,蜀汉就还有北伐的可能。荆州和汉中两线并进,对曹魏形成巨大压力,也许真的能够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当然,这些都只是假设。历史已经发生,无法改变。

但通过这些假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赵云如果守荆州,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大趋势,但确实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具体进程。

也许,这就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在不可改变的宿命中,寻找那些可能改变的细节;在必然的趋势中,发现偶然的机遇。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使命,关羽有关羽的悲壮,赵云有赵云的智慧,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如果真的让赵云替关羽守荆州,他大概率能够防住吕蒙的第一次偷袭,但很难完全避免荆州的最终失陷。

不过,即使只是延缓几个月的时间,对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这就是英雄人物的价值所在:在历史的洪流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