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逆转!梁建章:40年后印度人口将是中国3倍,我们该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5-11-21 07:27 点击次数:194
这事儿吧,得从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算式说起。
人口学家梁建章,就是那个携程的老板,他不做生意跑去研究人口,结果算出来一个惊悚的结论:按现在这个趋势走,40年后,也就是2060年,我们隔壁那个天天跳舞的邻居——印度,人口可能是我们的3倍。
3倍!!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一个小区里,你家曾经是人丁最兴旺的大户,结果几十年后,你家就剩下一个独苗,眼巴巴地看着隔壁老王家,院子里黑压压全是他们家的壮劳力,里里外外忙得热火朝天。
你心里能不发毛吗?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吧?危言耸听!
但你看看联合国2024年刚出的数据,白纸黑字,童叟无欺。
印度,14.51亿;中国,14.08亿。
人家已经悄悄地、不动声色地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王冠给戴头上了。
更扎心的是另一组数据。
2024年,我们这边新出生了954万个娃,听着不少。
但另一头,走了1093万人。
里外里一算,净亏损139万人,增长率是-0.99%。
这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快车道,而且油门踩得还不轻。
所以,梁建章那个“3倍论”,真不是瞎咋呼。
他只是把一个残酷的数学题,提前给你算出来了而已。
这盘棋,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说白了,咱们这边的情况,像极了一个曾经信奉“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精英家庭。
从1979年开始,为了集中资源办大事,我们搞了个史上最严的“独生子女”模式。
这个操作,在当时看,确实解决了资源紧张的大问题,让国家轻装上阵,经济跑出了火箭速度。
但任何大招,都有冷却时间和副作用。
这几十年的“极限操作”,直接把生育率的“蓝条”给抽干了。
等到我们发现,哎呀,家里老人越来越多了(3亿人超过60岁),干活的年轻人不够用了,赶紧开放二胎、三胎。
结果呢?
年轻人用脚投票,告诉你四个字:生不动了。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里。
以前是政策不让生,现在是求着你生,你却不生了。
为啥?
因为养娃的“游戏版本”已经彻底变了。
过去养个孩子,多双筷子,给口饭吃,散养长大,自己就能去闯社会。
现在养个孩子,那是一场从娘胎里就开始的军备竞赛。
你看看现在一个一线城市的普通小两口,每天996累得像条狗,一个月工资到手,眼睛还没捂热乎呢,45%喂了房贷,48%喂了吞金兽(孩子),最后剩下7%的全家生活费,还得祈祷全家别感冒、车别爆胎。
这种情况下,你跟他说:“兄弟,响应号召,再来一个?”
他只会回你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
国家给的那点补贴,什么延长产假、育儿补贴,在“四脚吞金兽”面前,简直就是毛毛雨。
甚至那边补贴政策的风声刚出来,这边母婴用品、早教机构的价格已经闻风先涨了,一通骚操作下来,补贴最后全进了商家的口袋。
所以,不是大家觉悟不高,是生存的硬逻辑卡在这里。
房子、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才是最有效的“避孕药”。
反观隔壁老印,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他们就像一个信奉“多子多福”的传统大家庭,主打一个随性。
印度其实早在1952年就搞计划生育了,比我们还早。
但他们的执行力,怎么说呢,就跟他们拍的电影一样,跳着跳着舞,这事儿就过去了。
政府也试过,谁家生孩子超过两个,就停发补贴。
结果呢?
根本坚持不下去。
更核心的是文化上的“执念”。
印度教里有个说法(原文误作佛教),家里必须得有儿子来点燃父母的火葬柴堆,不然灵魂上不了天堂。
再加上嫁妆制度,女方出嫁要陪送一大笔钱,导致生儿子成了稳赚不赔的“投资”。
所以,生儿子对他们来说,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是KPI,是家族任务!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印度人就一个字:生!
没想到,这种在咱们看来有点“落后”的观念,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牌桌上,居然成了一张意想不到的王牌。
什么王牌?
廉价、海量的年轻劳动力!
现在全球资本都在干嘛?
降本增增效。
那边苹果、三星的大老板们一看,中国这边的工人越来越贵,年纪也越来越大,招工都难了。
再扭头一看印度,好家伙,遍地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工资要得不高,还特能熬。
那还说啥?
搬家!
工厂直接迁到印度去。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我们这边曾经挤破头的“世界工厂”开始出现用工荒,而印度那边,正准备接过这个盘子,成为新的“世界打印机”,疯狂复制廉价商品。
这下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被这个“3倍论”的预言一步步锁死吗?
当然不。
我们国家高层早就意识到这事儿不对劲了。
你以为那些二胎、三胎政策,还有各种补贴试点,是闹着玩的?
那都是在“拆雷”。
山东泰安那个北上高村,直接给钱,生二孩给2万,三孩给3万,这诚意够足了吧?
北京延庆区搞普惠托育,把0-3岁的孩子都管起来,帮双职工家庭解决最大的后顾之忧。
还有些大城市在推弹性工时,让爸妈能兼顾工作和带娃。
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想尽办法降低生育的门槛。
但真正能破局的,还得靠“道”。
说到底,人口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生生生”。
如果光比谁更能生,那我们永远玩不过印度。
我们的破局之道,恰恰在于不能走印度的老路。
印度的模式是“人海战术”,用10个廉价劳动力,去干1个技术工人的活。
而我们的方向,必须是反过来,用1个高素质、高效率的劳动者,配合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去创造10倍、甚至100倍的价值。
所以,你看国家现在一边急着催生,另一边在干嘛?
疯狂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制造。
这才是我们的“B计划”。
当富士康的生产线上,挥舞的是不知疲倦的机械臂时,你还需要那么多年轻工人吗?
当港口的集装箱,是由无人驾驶的卡车和自动吊臂来装卸时,人口数量还那么关键吗?
未来的国力竞争,比的不是谁家“壮丁”多,而是谁家“高达”多。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对人口问题躺平了。
恰恰相反,这更考验我们的智慧。
我们需要解决的,是那个让年轻人“生不动”的根本问题——住房和就业。
只有让大家觉得,在这个社会里,我努努力就能买得起房,我的孩子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我不用为了生存而耗尽所有力气,那么,“愿生”才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就像北上高村那样,既给补贴,又保障就业,让每个家庭真正能“生得起、养得好”。
这才是治本之策。
所以,梁建章的“3倍论”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旧的游戏规则已经结束了。
我们不能在别人的赛道上,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去赛跑。
人口数量的优势我们可能不再拥有,但人口质量、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势,才是我们下一场比赛的真正王牌。
这场中印之间的人口竞赛,上半场比的是数量,我们输了。下半场,比的是质量和效率。
比赛,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