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票否决震撼全场!安理会14国齐声怒批,一向对中东事务保持克制的加拿大都忍不住发声,称这场地面攻势“骇人听闻”
发布日期:2025-11-20 13:17 点击次数:66
以色列的坦克群已经碾过加沙城的街巷,履带压碎的不只是混凝土,还有无数人对和平的最后一丝幻想。
连一向对中东事务保持克制的加拿大都忍不住发声,称这场地面攻势“骇人听闻”——这个词从西方国家嘴里说出来,本身就说明事态已经滑向了某种临界点。
不是“遗憾”,不是“关切”,而是“骇人听闻”。
这四个字背后,藏着多少被炸成废墟的学校、医院,多少在断水断电中挣扎的儿童,多少在深夜听见炮火就浑身发抖的老人?
没人能准确统计,但所有人都知道,加沙正在经历一场现代文明难以承受的灾难。
就在战火最猛烈的那个夜晚,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集了它的第10000次会议。
一万次——这个数字听起来像某种历史的讽刺。
人类设立这个机构,本是为了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可如今它却眼睁睁看着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冲突不断升级,死亡人数从几千飙升到六万五千以上。
会议厅里的灯光惨白,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没人说话,只有文件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压抑的咳嗽。
所有人都清楚,这次会议可能又是徒劳,但又不得不开。
因为不开,就等于彻底放弃。
这次会议讨论的,是一份由十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的停火决议草案。
内容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朴素得令人心酸:第一,要求加沙立即无条件实现永久停火;第二,要求哈马斯等武装组织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第三,要求以色列政府立刻取消对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的一切限制。
这三点,没有一条是苛求,没有一条违背国际法的基本精神。
它们只是在试图拉住一辆失控的列车,哪怕慢一点,也别让它冲下悬崖。
表决结果几乎毫无悬念:十四票赞成,一票反对。
那一票,来自美国。
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拥有否决权,这一票,就足以让其他十四国的努力化为乌有。
这不是第一次了。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挡安理会通过任何可能约束以色列行动的决议。
每一次,理由都大同小异;每一次,加沙的死亡数字就往上跳一大截。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在表决后走上发言台,语气沉重得像背负着整个加沙的苦难。
他没有咆哮,没有指责,而是抛出了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像锤子砸在人心上:“还要有多少无辜生命逝去,加沙才能实现停火?还要发生多少惨剧,人道物资才能畅通无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安理会才能履行职责?”
这三个问题,没有答案,却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
他接着说,2023年10月,美国第一次否决加沙问题决议时,冲突已造成近三千人死亡。
而今天,当美国再次举起否决权,加沙的死亡人数已经突破六万五千。
这不是抽象的数字,是六万五千个名字,六万五千个家庭,六万五千次无法愈合的创伤。
美国代表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两点:一是这份决议“没有谴责哈马斯”,二是它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做了错误的平行”。
他们坚持认为,只要哈马斯释放人质,战争“今天就可以结束”。
这话听起来逻辑自洽,实则漏洞百出。
难道因为一方有错,另一方就可以无限制地报复?
难道因为哈马斯扣押人质,以色列就有权封锁整个加沙,切断食物、水、药品,让两百多万人陷入饥荒?
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恰恰掩盖了冲突的复杂性,也回避了国际人道法对占领方的基本义务。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指责决议“不谴责哈马斯”,一边却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几乎不设限——这种双重标准,连许多美国国内的学者和活动人士都看不下去了。
事实上,加沙的人道状况早已不是“严峻”可以形容,而是“灾难性的”。
联合国多个机构反复警告,这里正面临“全面饥荒”。
孩子们瘦得肋骨根根凸起,母亲们抱着空奶瓶在废墟中哭泣。
医院没有电,没有药,没有干净的水,医生只能在手电筒的光线下做截肢手术。
而更荒谬的是,即便有援助物资运到边境,也常常被卡在检查站。
以色列方面声称要“检查是否夹带武器”,但检查过程动辄拖延数日,甚至数周。
有些物资干脆被直接拒之门外,理由含糊其辞。
更令人发指的是,有报道称,以色列军方正在推行一种“军事化物资分配机制”——也就是说,援助物资的发放,由军队控制,而不是由联合国或红十字会这样的中立人道组织负责。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食物和水成了战术工具,成了诱导平民聚集的诱饵。
已经有大量平民在前往所谓“援助点”领取物资的路上被炸死。
傅聪大使说得一点没错:把人道物资武器化,不仅是道德沦丧,更是对国际人道法的公然践踏。
这种局面下,连以色列的一些传统盟友都开始动摇。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公开表示,以色列在加沙的地面进攻“将使已经极其危急的局势变得更糟”。
这话虽然委婉,但在外交辞令里已经算是相当严厉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向极少就国际冲突发表意见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也罕见地发声,称巴勒斯坦领土上的数十万加沙民众正在以色列的轰炸下承受“难以形容的苦难”。
国王的用词很克制,但“难以形容”四个字,恰恰说明了语言在现实面前的苍白。
这些声音虽然微弱,却像裂缝中的光,显示出西方阵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不仅无法带来安全,反而可能激化仇恨,埋下更多暴力的种子。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关于战后安排的传闻。
有消息指出,以色列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曾透露,美以两国正在秘密协商“战后占领加沙”的计划。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部长竟将加沙称为潜在的“房地产金矿”。
这话一出,全球哗然。
一个刚刚经历大规模轰炸、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的地方,被当成“金矿”?
这不仅是冷血,更是赤裸裸的殖民思维。
虽然这些说法尚未得到官方正式确认,但网友们的愤怒已经炸锅。
有人翻出历史资料,指出以色列过去几十年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扩张模式,质疑这次是否又要重演“以战促占”的老套路。
也有人猜测,美国之所以一再否决停火决议,或许不只是出于对以色列的“特殊关系”,更深层的原因,是希望借这场冲突彻底重塑加沙的政治与地理格局,为长期控制铺路。
这些猜测未必全对,但它们反映了公众对大国操弄小国命运的深深不信任。
回到安理会,它的瘫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否决权制度本意是防止大国被多数压制,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沦为强权政治的遮羞布。
当一个常任理事国可以单方面否决关乎数十万人生死的决议,这个机构的合法性就受到了根本性质疑。
有网友调侃说,安理会现在更像是“五常俱乐部”,而不是“世界和平理事会”。
这种讽刺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绝望。
他们看着电视里加沙的废墟,听着联合国会议上的空洞辩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世界真的在乎我们吗?
其实,国际社会并非没有行动。
除了欧盟和西班牙国王的表态,还有不少国家在双边层面施压。
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召回了驻以色列大使。
民间层面,全球范围内的声援加沙的游行此起彼伏,从伦敦到约翰内斯堡,从雅加达到首尔,人们举着“停火!”“不要沉默!”的标语走上街头。
社交媒体上,#GazaUnderAttack 的话题持续发酵,大量现场视频和照片被转发,尽管平台算法时常限流,但信息依然在顽强传播。
这些声音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战场局势,但它们在重塑舆论,也在积累压力。
历史一再证明,当道德共识形成足够大的浪潮,政治决策终究会被推动。
当然,也有人为美国辩护,说它必须优先考虑人质安全,必须支持盟友自卫。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度”。
自卫权不是无限的。
国际法明确规定,军事行动必须遵守区分原则(区分战斗员与平民)、比例原则(攻击造成的平民伤害不能远超军事利益)和预防原则(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减少平民伤亡)。
而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是否真的遵守了这些原则?
从医院、学校、难民营频频被炸的事实来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更别说那些被系统性摧毁的基础设施——水厂、电厂、面粉厂,这些目标显然不具备直接军事价值,摧毁它们只会加剧人道灾难。
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大的军援国,提供着最先进的武器和情报支持,怎么可能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选择性失明,本身就是一种共谋。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加沙并不是一块孤岛。
它的苦难正在外溢。
大量难民试图逃往埃及,但边境被严密封锁。
疾病在拥挤的避难所中迅速传播,脊髓灰质炎、霍乱的阴影重新浮现。
粮食价格飞涨,黑市猖獗,犯罪率飙升。
整个地区的稳定正在被拖垮。
如果加沙彻底崩溃,周边国家首当其冲。
埃及、约旦这些收容了大量巴勒斯坦难民的国家,压力已经接近极限。
长远来看,放任加沙沉沦,对谁都没有好处。
安全不是靠轰炸能炸出来的,真正的安全,只能建立在正义与尊严之上。
有意思的是,就连以色列国内,反对声音也在增长。
虽然主流舆论仍支持政府的军事行动,但已经有老兵组织、人权律师、甚至部分政界人士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他们指出,即便彻底摧毁哈马斯,也无法解决巴勒斯坦人的根本诉求——建国、回归、尊严。
只要这些核心问题不解决,暴力循环就不会停止。
今天你炸平加沙,明天可能就会有新的“哈马斯”从废墟中站起来。
这种清醒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值得倾听。
毕竟,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支持政府的一切行为,而是敢于指出错误,防止国家滑向更深的深渊。
回到联合国那场一万次会议,傅聪大使的问题至今悬在空中,无人应答。
还要多少人死亡?
还要多少孩子饿死?
还要多少医院被炸?
这些问题,不该由加沙的平民来回答,而该由那些手握权力、掌握资源、能决定战争与和平的人来回答。
可惜,他们似乎更关心地缘博弈、选举政治、军火订单,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命。
有人说,国际政治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但人类文明走到今天,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这句话永远正确吗?
如果连联合国这样的机制都失效了,如果连最基本的停火都做不到,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进步”“文明”“人权”?
加沙的悲剧,不只是巴勒斯坦人的悲剧,它是整个人类道德体系的试金石。
我们如何回应这场灾难,将决定未来几十年世界秩序的底色。
现在是2025年10月,距离冲突爆发已经过去整整两年。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他的中东政策会否调整?
目前还看不清。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美国继续无条件袒护以色列,只要安理会继续被否决权绑架,加沙的苦难就不会结束。
而每一次拖延,都在为未来的仇恨埋下更深的根。
那些在废墟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记住的不会是以色列的“自卫”,而是自己家园被毁、亲人被杀的痛。
这种痛,会一代代传下去。
有网友说,看加沙的新闻,已经麻木了。
每天都是死亡数字,都是废墟照片,都是无助的眼神。
但麻木恰恰是最危险的。
因为一旦我们习惯了苦难,苦难就会成为常态。
所以,哪怕只是转发一条消息,哪怕只是在心里为加沙点一盏灯,也是一种抵抗。
抵抗遗忘,抵抗冷漠,抵抗那种“事不关己”的犬儒主义。
加沙的夜晚没有电,只有炮火照亮天空。
那光,刺眼又冰冷。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有人正在开会,有人正在投票,有人正在写报告,有人正在发推特。
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都可能决定加沙下一个黎明是希望还是更深的黑暗。
历史会记住这一切。
不是记住谁投了赞成票,谁投了反对票,而是记住谁在沉默,谁在行动,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
有人说,和平太难了。
可比起每天在废墟里找食物、在轰炸中躲藏、在失去亲人后继续活下去,和平真的那么难吗?
也许,最难的不是实现和平,而是下定决心去追求它,哪怕这意味着要得罪盟友,要挑战既得利益,要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
加沙不需要更多的“关切”,不需要更多的“遗憾”,它需要的是行动——立即的、无条件的、永久的停火,畅通无阻的人道援助,以及对所有违反国际法行为的追责。
这些要求,过分吗?
如果你是加沙的一个母亲,看着孩子因为没有奶粉而哭到失声,你会觉得过分吗?
如果你是加沙的一个医生,手里只有一把生锈的剪刀却要给伤员做手术,你会觉得过分吗?
如果你是加沙的一个孩子,每天晚上都梦见炸弹落在自己床上,你会觉得过分吗?
答案,其实早就写在风里了。
只是有些人,选择装作听不见。
相关搜索
安理会表决瞬间 中方对安理会决议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