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议员当众发问:我们十年磨一舰,中国凭什么一年四艘
发布日期:2025-11-24 13:47 点击次数:154
一份英国海军专业刊物,海军科技,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中国人怎么能造出这么多潜艇?
这个问题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透着一股子英国人自己都说不清的困惑。
英国议员弗雷德,托马斯,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把这种困惑变成了公开的质询。
他说,有评估讲,中国未来十年要造八十艘舰艇,这远远超过了我们,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砸在了一众英国军事专家的面前,沉甸甸的。
数据确实有点惊人,中国一年交付了至少四艘大吨位的潜艇。
这种速度,对欧美来说,几乎是冷战高峰期才有的事。
而英国自己呢,最先进的机敏级潜艇,造六艘,前前后后花了整整二十五年,平均一艘就要十年。
十年。
001
在巴罗的BAE系统造船厂,空气里可能还弥漫着昔日帝国海军的荣光,但时间在这里似乎走得特别慢。
一个零件,一道焊缝,都需要漫长的等待。
这里是英国唯一能造核潜艇的地方,产能已经拉满了。
老师傅们的手艺没得说,可他们脸上的褶子,和厂房里那些老化的设备一样,都刻着岁月的痕迹。
一个热交换器,得等法国那边设计制造。
一套电子系统,要从美国运过来。
声呐设备里,还有意大利的技术。
甚至一些小小的精密部件,都要看欧洲大陆供应商的脸色。
这条全球拼凑起来的供应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点小状况,巴罗的工期就得往后拖。
十年的光阴,足够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了。
而对一艘机敏级核潜艇来说,这只是它从一堆零件变成钢铁巨兽的标准耗时。
002
而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渤海湾,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的新厂房大得惊人,据说能同时开工五到六艘核潜艇。
这里没有那么多等待。
巨型龙门吊下,一个个分段模块被精准地拼接到一起。
高精度的焊接机器人手臂翻飞,火花四溅,效率是人工的好几倍。
最关键的是,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是中国自己的。
从冶炼潜艇用的特种钢材,到制造十四米直径的超大耐压壳体,再到给潜艇提供澎湃动力的核反应堆,甚至是指挥潜令的电子大脑,全都实现了自主。
产业链是完整的,从头到尾,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这就好像一个厨师,他不仅有自己的厨房,还有自己的农场,想做什么菜,随时都能下地去摘,根本不用等外卖。
所以,当英国媒体还在为一年一艘的下水速度争论不休时,中国那边,四艘大家伙已经悄无声息地滑入水中。
003
弗雷德,托马斯议员的问题,答案其实不在船厂里,而在更深的地方。
他可能没意识到,当下的英国,已经不是那个能用舰炮轰开别人国门的日不落帝国了。
去工业化掏空了这个老牌强国的根基。
年轻人不再愿意当技术工人,宁愿去金融城里做个白领。
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因为项目断断续续,收入不稳定,早就转行干别的去了。
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过因为找不到足够的合格焊接工,导致项目停摆的尴尬事。
国防预算也是紧巴巴的,今天削减一点,明天再砍掉一笔,对潜艇这种百年大计的投入,总是缺乏长期的稳定性和决心。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衰败,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无力感。
004
中国的逻辑完全不同。
他们把海军现代化当成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地持续投入。
钱给够,政策给足。
依托庞大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专业人才,形成了老中青搭配的合理梯队。
这种长期的战略定力,让整个潜艇工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发,搞技术升级,最终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
这就像种一棵树,你天天给它浇水施肥,几十年下来,它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它可能永远都是棵小树苗。
英国人看到的,是中国一年下水四艘潜艇的果,他们没看到的,是中国数十年如一日在工业基础,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上种下的因。
005
现在,英国人有点急了。
他们拉上美国和澳大利亚,搞了个奥库斯联盟,雄心勃勃地宣布要造一支由十二艘超级核潜艇组成的舰队,还定了个听起来很激进的目标,每十八个月就要造好一艘。
这听起来更像是个口号,而不是个计划。
按照机敏级十年一艘的速度来推算,这个新的舰队计划,就算从二零二九年顺利开工,恐怕也要等到二零六八年才能全部凑齐。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海军不知道已经迭代了多少次,双方的差距只会更大。
想靠着从美国引进一些技术,抱团取暖,来弥补自身工业体系的内生性溃败,这太难了。
军工实力,从来都不是能买来的,它是长在自己国家工业土壤里的东西。
土壤贫瘠了,买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庄稼。
006
或许,弗雷德,托马斯议员的那句提问,本身就没有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
它更像是一声叹息,一个曾经的海洋霸主,在面对一个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后起之秀时,发出的深深的迷茫。
这不是战术层面的差距,也不是技术层面的落后,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国家意志,工业根基和时代精神的错位。
当英国的船厂还在为一个零件的发货日期而烦恼时,中国的潜艇,正像深海里的幽灵一样,一艘接一艘地,静默地融入那片蓝色的辽阔之中。
信息来源:
英国海军科技网站
观察者网
新浪军事
网易新闻
